:::
增強理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增強理論
詞條名稱:增強理論
教育Wiki
目錄 |
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
- 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源自於心理學的制約理論(conditioning theory)。領導者在安排的情況下,運用制約的原理,透過獎勵或懲罰的手段,對成員的行為進行定向控制或改變,以激發、維持或停止成員的某些行為,藉以增進組織績效(註一)
增強(reinforcement)
- 為一種強化成員某些行為表現的做法,又可分為正增強及負增強。
原級增強物和次級增強物
原級增強物(primary reinforcer)
- 原級增強物(primary reinforcer)為能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增強物,如食物、水、安全感等。
次級增強物(secondary reinforcer)
- 次級增強物(secondary reinforcer)為與原級增強物或其他已經確立的次級增強物相互聯結後,而產生增強力量的增強物,如金錢、成績等。次級增強物本身沒有什麼價值,但與其他增強物產生聯結後,其本身的價值也隨之產生。
- 次級增強物可分為三類:社會增強物(social reinforcer)、活動增強物(activity reinforcer)、代幣增強物(token reinforcer)/象徵性增強物(symbolic reinforcer)
正增強和負增強
正增強物和正增強
- 為運用正增強物(positive reinforcer)或正增強作用(positive reinforcement)的簡稱。
- 正增強物是一種刺激,此刺激可以用來滿足個體需求,通常是令人愉快或有利於個人的。
- 正增強作用是一種過程,在此過程中提供正增強物給個人,以強化其行為表現,與「獎勵」相似。
- 例如:員工今年業績績效很好,則可以拿到較多的年終獎金。
負增強物負增強
- 為運用負增強物(negative reinforcer)或負增強作用(negative reinforcement)的簡稱。
- 負增強物是一種刺激,此刺激不能滿足個體的需求,通常是令人不愉快或不利於個人的。
- 負增強作用是一種過程,在此過程中藉由減少或取消負增強物,以增強成員表現出某種預期行為。
- 例如:被關在籠子裡的狗,如觸碰開關可以便不用再被電擊,其電擊的消失有助於該個體反應頻率(觸及開關)增加。
內在增強物和外在增強物
- 內在增強物(intrinsic reinforcer):指因為內在動機,而心存喜悅自發性的從事的某行為。
- 外在增強物(extrinsic reinforcer):指為了使行為者去做某項事情而另外給予的事物(如鼓勵或獎賞)。
懲罰(punishment)與消弱
- 兩者均為消除成員某些行為表現的一種做法。
懲罰物(punisher)和懲罰(punishment)
- 對行為者施予其所厭惡的刺激,或剝奪行為者所喜愛或有力的刺激,以弱化其行為。
- 1.呈現型懲罰(presentation punishment)
- 呈現型懲罰(presentation punishment)是使用不愉快的後果或厭惡刺激(aversive stimuli)。
- 2.撤離型懲罰(removal punishment)
- 撤離型懲罰(removal punishment)是撤離某種愉快的後果。
懲罰與負增強
- 懲罰與負增強最大的差別在於懲罰是施與個體所厭惡的刺激,目的在消除學得的不良行為;負增強則是藉由刺激的消除而強化了新學習的反應。註三
- 例如:懲罰:騎開車,如果違規超速就罰錢。負增強:對正在被罰抄寫的學生說只要表現良好就可以不用再抄寫課文。
消弱(extinction)
- 對已建立的制約學習(conditioning)反應,不再給予增強,已減弱其表現該反應的做法,例如代幣與獎金交替制約後,對學生即具有激勵作用;但學生表現某行為而獲得代幣後,若不再繼續給予獎金來增強,則代幣的激勵作用便會逐漸降低,學生表現該行為的頻率也會跟著逐漸削弱。
關鍵字
- 中文關鍵字:增強理論
- Keyword:reinforcement theory
參考資料
-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三版)。台北市:高等教育。P.336-338(註一)
- 教育心理學(張文哲譯)(2005)。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重修版),P.164。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註三)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