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夏目漱石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夏目漱石


教育Wiki

夏目漱石

日語寫法日語原文 夏目漱石假名 なつめ そうせき羅馬字 Natsume Sōseki

夏目漱石(1867年2月9日-1916年12月9日),日本作家。


生平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なつめ きんのすけ),生於江戶的牛込馬場下橫町(今東京都新宿區喜久井町)一個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1874年,七歲,入淺草壽町的戶田學校。夏目自幼喜歡漢學,14歲開始學習中國古籍,少年時曾立志以漢文出世。

23歲,夏目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現東京大學)。1889年,就學期間的夏目因受好友正岡子規等人影響而開始寫作;同年9月9日,他的漢文暑假遊記《木屑錄》脫稿。《木屑錄》不僅是漱石最早彙集成冊的作品,且署名為「漱石頑夫」。漱石二字來源於唐代《晉書》的故事漱石枕流,一開始是子規的筆名,為夏目借用,並最終成為了他的正式筆名「夏目漱石」。1895年,在愛媛縣松山中學任教,後又去熊本縣執教;這段經歷後來體現在他的小說《哥兒》中。1896年,夏目在家人的安排下與貴族院書記官長中根重一的長女鏡子結婚。這一時期夏目在俳句界較為活躍聲名鵲起。

1899年10月28日,33歲的夏目抵達倫敦,開始了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留學生活。1902年12月5日,夏目啟程歸國,結束為期兩年的留學生活。夏目歸國後,在東京帝大講授英文,並開始文學創作。1905年的《我是貓》令他一舉成名。1907年,開始為《朝日新聞》寫連載小說(包括《虞美人草》、《三四郎》)。

暮年的夏目漱石追求「則天去私」的理想。1911年,他曾拒絕接受政府授予的博士稱號。

1916年,因胃潰瘍去世。夏目死後,家屬將他的腦和胃捐贈給東京帝大的醫學部。他的腦至今仍保存在東京大學。1984年,他的頭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紙幣上


地位

以前發行的日元1000元紙幣上的夏目漱石頭像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稱為「國民大作家」。他對東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詣,既是英文學者,又精擅俳句、漢詩和書法。寫作小說時他擅長運用對句、迭句、幽默的語言和新穎的形式。他對個人心理的精確細微的描寫開了後世私小說的風氣之先。他的門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龍之介也曾受他提攜。


主要作品

我是貓(吾輩は猫である)——1905年少爺(坊っちゃん)——1906年虞美人草——1907年三四郎——1908年從此以後(それから)——1909年門——1910年過了春分時節——1912年行人——1912年心(こころ)——1914年道草——1915年明暗——1916年,遺作作品集漾虛集——1906年夢十夜——短篇作品集相關書目小宮豐隆:《夏目漱石》——1938年小宮豐隆:《漱石的藝術》——1942年


資料來源:中文維基百科責任編輯:呂友仁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