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多元文化教育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多元文化教育


教育Wiki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意旨學校提供學生各種機會,讓學生了解各種不同族群文化內涵,培養學生欣賞其族群文化的積極態度,避免種族的衝突與對立的一種教育。

目錄

目標

多元文教育的目標主要有五項:1. 建立對其他族群文化的容忍2. 消族種族的偏見與歧視3. 教導不同族群文化的內涵4. 教導學生從各種不同族群文化觀點看世界5. 幫助弱勢族群學生發展其學習及對社會貢獻的信心

此類教育目標不同於種族優越感教育(ethnocentric education),該種教育方式是讓學生認為所屬種族是最優秀,排斥他種族群文化。因此,多元文化教育是要讓學生學會對不同族群欣賞、接納與容忍的態度。
多元文化在美國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和婦女解放運動中開始發跡,當時的黑人及其他族群要求課程內容要有效的反應其種族的歷史、文化和經驗,不應提供以白人為中心的教材。緊接著,低收入族群、身心障礙族群、文化不利族群也紛紛要求教育均等,使得多元文化教育日受重視,在課程上逐漸呈現多元性,而學校文化也要反映不同學生文化背景,教師也要發展不同教學方式來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由於不是每人都相信多元文化的價值,有人認為過分強調族群,不容易建立國家認同。而且族群文化和語言過於複雜,不容易能夠在學校有限的課程中融入教學,難以對各個族群介紹的全面。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於1960美國掀起的族群改革運動,其訴求為反抗主流文化的霸權及制裁,要求正視多元文化問題,並解決制度壓迫及不均等等問題。
何為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教育改革運動,透過持續不斷的課程改革和其他的教育改革途徑,除了教導學生熟悉並認同自身的文化,使且能夠自尊自信,亦培養學生了解與欣賞其他微型文化、國家文化及世界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養成積極對待其他文化的態度,消除性別、種族、宗教、階級等偏見與歧視。其面向包括:知識建構、減低偏見、平等教育、內容統整、增能的學校文化。
多元文化課程目標
多元文化教育主在培養學生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進而充實知識及自我探究的能力,可透過四步驟循序完成:

1. 自我文化意識:培養學生的自我概念,使其認同自己的文化。2. 多元文化意識:了解社會文化的多樣性,進而減低偏見及刻板印象。3. 跨文化能力:透過群際關係的了解,培養自我多元文化的觀點。4. 公民意識與責任:培養其社會行動力,使其付諸實行,並適應現代的民主社會。

我國發展
而台灣由於已經步入自由、民主且開放的多元社會,由於組成人口複雜,彼此間的語言和文化有顯著差異,女性、身心障礙者團體也開始爭取重視,使得多元文化的問題逐漸浮現,尤其各族群對於所屬的權益意識開始覺醒,各族群間的互動關係漸趨複雜,因此要促進族群了解、避免族群對立與衝突,重視社會各族群的權益,成為當前重要的教育課題,因此對於爭取多元文化教育的呼籲逐步提高。註1
臺灣在 1990 年代開始出現「多元文化教育」一詞。這二十年間,多元文化教育日漸受到關注,也影響了教育政策與實踐,例如:政府制訂多元文化教育相關政策、相關學術機構的設立、多元文化教育相關的學術論文數量增加、學校將多元文化教育融入課程等。而近來對新移民子女教育問題的關注,更將多元文化教育推向高峰。註2
整體而言,多元文化社會中存在各種不同族群,多元文化教育應該承認多元文化和傳統的重要性,由於不同族群文化中有其特殊的教學和溝通方式,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忽視學習者文化背景的差異,才能達成學習成效,更期盼能培養學生更為寬容的心胸。
參考書目

註1:屏師國教所研究會主編,《教育名詞彙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2五版),頁29。

註2:劉美慧,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反思與前瞻,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2-4. 2011/9,頁56。

註3:許雅惠(2004)。探討我國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的現況與問題。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013年,5月12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0/40-13.htm。

註4:鄭瓊月(2008)。多元文化教育講義。2013年,5月12日,取自:iscd.isu.edu.tw/upload/iscd/1/isu3/file/9702多元文化講義.ppt。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