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大坌坑文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大坌坑文化


教育Wiki

大坌坑文化
遺址位置:台北縣八里鄉大坌坑
代表遺址:大坌坑遺址、鳳鼻頭遺址、八甲遺址、長光遺址、果葉遺址(註五)
大坌坑文化為台灣目前發現最早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其出現時間雖然和長濱文化有一段重疊的時間,但並非繼承長濱文化發展而來,而是一種由外地移進台灣的文化,尤其和分布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特別是福建、廣東的干繩紋陶文化非常相似,因此堆測與其可能有密切的關係,可能是由此渡海來台。根據研究結果,大坌坑文化也被推測為南島系民族的祖先,台灣原住民是南島系民族的一部份,因此大坌坑文化很有可能就是台灣原住民的祖先型文化。(註一)(註二)(註三)(註四)
大坌坑文化的遺址大多出現在河濱、海口或湖濱,是一種適應海洋、河口和河湖性自然環境的文化。當時的人類以海邊、河口的的台階地或沙丘作為聚落所在,發展出小型定居或半定居的村落,以漁獵、採集為生,並開始種植一些根莖類植物作為食物,為原始農業的開端。(註一)(註二)(註三)(註四)
大坌坑文化的石器,除了以打製而成的石斧、石刀、礫石砍伐器之外,也出現了磨製的石斧、石錛和石鏃和網墜等,也使用骨角器和貝器。此時期的人類已經會燒製陶器,不過技術尚未成熟、火候較低,燒製的陶器大都粗糙鬆軟,顏色呈現暗紅、橘紅、或深褐,以罐和缽為主,在陶器口部的唇面和肩部也常以「之」字型、條型或波浪型劃文為飾,主體則以粗繩紋裝飾為最大特色,因此大坌坑文化又稱為粗繩紋陶文化。(註一)(註二)(註三)(註四)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大坌坑文化、粗繩紋陶文化
Keyword:Tapenkeng Culture
參考資料
國民中學社會教師手冊 第一冊‧主題二。翰林出版。P.76-77(註一)
國民中學社會教師手冊 第一冊‧主題二。南一出版。P.28-29(註二)
何傳坤(2003)。台灣的史前文化(第一版)。新北市:遠足文化。P.142(註三)
呂理政(1997)。遠古台灣的故事:認識台灣的史前文化(初版)台北市:南天。P.29(註四)
考古學習網(註五)
歷史文化學習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