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大捲尾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大捲尾


教育Wiki

目錄

大捲尾 Black Drongo

基本資料

科別:捲尾科
別名:黑捲尾、烏秋
體長大小:二十九公分
保育等級:一般類野生動物
活動環境分布:低海拔至平原、海岸濕地的樹林上層、草灌叢、農耕地及防風林
外型特徵:全身黑色且有光澤,尾羽長有深叉,嘴、腳均為黑色。
習性:主食昆蟲,常單獨或成群停棲於電線或牛背上,與黃頭鶯同時出現在牛隻附近覓食,飛行動作靈活,領域性極強,常發出類似"機卡啾"的聲音。<註1>

因地區而生活習慣不一樣的大捲尾

棲息在都市的大捲尾並不結群,但在農業區的大捲尾會結成小群,停棲在電線上,近年來發現大捲尾有夜間活動頻繁的跡象;
繁殖期,親鳥夜間會在路燈周圍捕食昆蟲,離巢的幼鳥也會停在電線上等待親鳥的餵食,此現象普遍見於台灣各地。<註2>
在早期的農業社會時期,別名烏秋的大捲尾常會停棲在農田上正在犁田的牛背上等待食物,除了牛身上寄生的牛虻之外,出土的雞母蟲與蚯蚓都是他最佳的食物選擇,不時可以看見他卓越的飛行技術,在空中來回做翻滾的採食動作。<註3>

與大捲尾十分相似的小捲尾

小卷尾Discurus aeneus,體長大小約二十五公分,比大捲尾小一點點,全身黑色又呈藍綠色的金屬光澤,
在山區時,常與山紅椒鳥一起出現,會追趕體型比自己大的鳥類。<註1>
俗名山烏秋的小卷尾鳴聲嘹亮且富變化,善於模仿其他鳥類的聲音,可說是山鳥中的前茅,就連資深的賞鳥人都有可能被他的聲音給迷惘了。<註3>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大捲尾
英文關鍵字:Black Drongo


參考書目

註1:自然生態保育系列叢書三,宜蘭縣鳥類資源107及108頁,張明財及林燕秋撰文,宜蘭縣政府1996年8月出版。
註2:鳥羽,台灣野鳥羽毛圖鑑285頁,郝偉廉著,商周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2006年2月發行。
註3:台灣野鳥圖誌90及92頁,何華仁著,常民文化1996年6月出版。

相關教學資源(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o=1655453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