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太平天國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太平天國


教育Wiki

目錄

背景

十九世紀的大清帝國,除了面臨來自列強的侵略外。由於長期的人口增長,中國已沒有足夠的土地供給所有人,民生的不濟、連年的旱災、水患等天災頻傳、無業者轉成為盜匪等,使社會不安的成分大大上升;其次,鴉片戰爭後大量鴉片輸入、外國產品的湧入所帶來的經濟性破壞;最後是滿清自身政治的腐敗和旗人軍隊的腐化和衰弱。這些都成為了太平天國得以迅速壯大並且威一度威脅清廷存在的根源。

洪秀全(1814-1864)

本來出身於廣州城外的農戶,天資聰穎卻三次落第。在偶然之中,洪秀全得到了傳教士所贈送的書冊,便開始慢慢地相信自己早年昏迷中的夢中所見為上帝與耶穌,自己則為上帝的次子。在大饑荒的期間,洪秀全累積了大量的信眾,並且一路朝北逼近,直至1853年攻入南京,並改期名為天京。

太平天國內部

太平天國中的制度和清朝是迥然不同的,首先是土地共用的構想。他將土地分為9等分,所有人都可以獲得田地進行生產,但是卻不得將它視為自己的財產,超過個人所需要的剩餘是不被允許的;文化與宗教的結合,包括舉辦白話文書寫,關於基督教教義的考題;最後是女性的地位更加提高,並更擁有照顧殘弱窮人的社會福利措施等。

太平天國的落敗

在很大的程度上,晚清的局勢受大列強影響極大,太平天國也不例外。雖然太平天國擁有和列強相同的基督教信仰,但洪秀全的新教義卻不被其他西方國家所接受,因此雖然對其抱有一定的同情,初期列強都只採取了中立的態度。

然而,當洪秀全開始反對鴉片的輸入、干擾外國商業的進行時,列強終於意識到清朝的存續更能保障不平等條約的運行。另一方面,曾國藩多年征戰的湘軍終於開始獲得朝廷的支持,並在曾國藩的支持下令李鴻章組成淮軍,左宗棠也齊力困住了洪秀全。

當然,除了外在的不利因素之外,太平天國自身的內鬨、制度的矛盾、戰略的失敗和與列強的關係等,也都招致太平天國走向了滅亡。

影響

在這場戰役中,領導軍隊的曾國藩和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都獲得要職,主要的權力漸漸開始產生了轉移。而這也使滿清的權力不再集中,地方要員影響力的擴大,如1900年爆發的義和團,東南各省單獨締結了東南互保協定。而如湘軍的私家軍隊,也成為後來地方軍閥起源。(註1)

參考書目

註1 徐中約(2001)。中國近代史,頁226-234。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