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安史之亂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安史之亂


教育Wiki

目錄

源由

唐玄宗(註1.)天寶年間,因寵愛楊貴妃(註2.),沉迷遊樂,遂漸不理政務,大權為李林甫(註3.)掌握,李林甫為了防止漢人官僚由日趨重要的邊境節度使入都為相,跟他競爭,開始引用異族出身的人擔任節度使。伊朗系孛庫特人安祿山(註4.)便因此與李林甫結合,出任節度使。李林甫死後,外戚楊國忠為相。安祿山與楊國忠爭寵,因懼身在邊疆,有朝一日會被楊國忠(註5.)罷黜,乃於天寶十四年(西元755)兵叛幽州,佔領洛陽,造成為時九年的安史之亂。

經歷

安史之亂時,原先的律令機構無法應付亂事,唐室乃將乃將邊境藩鎮組織遷入內地。節度使是律令機構逐漸發生問題所設的許多組織之一,而其重要性又超過其他使職。從安史之亂開始,到唐末,全國約設有四十五個節度使。每一個節度使常領有數州,甚或管轄十多州;而且除原有的兵權外,又兼任有行政權的觀察使和轄區內最重要區域的州(稱為使府)刺史。轄區內分為史府及其他的州(稱為支郡)。使府由藩鎮的主要兵力─牙中軍屯駐,支郡則由牙外軍屯駐,進而還將村落自衛的團練兵編入藩鎮部隊。於是,律令體制的中央→州→線的統治系統變成中央→藩鎮→州→縣,藩鎮的動向漸具重要意義。大抵而言,藩鎮往往獨佔轄區內的稅收,任意任免官吏,增加軍力,而有自立的傾向;安史叛軍的降將被任命為節度使時,這種傾向更加為明顯。在所有藩鎮中,獨立傾項最強烈的是河北三鎮(天雄、成德和盧龍)。藩鎮的獨立傾像雖然濃厚,亦有程度之別。比較從順唐室地當時稱為「順地」;自立傾向較濃而不服中央的稱為「反側之地」,後者以河北三鎮為最。但是,在自立化中,扮演主要角色的與其說是藩鎮的權力中樞部門,倒不如說是牙中軍。如果中央欲將藩鎮納入官僚體制,節度使以下整個藩鎮即聯合起來反抗中央。藩鎮領導階層如果傾向中央,牙中軍即起而叛變,驅逐節度使,以貫徹自立的傳統。節度使大多靠牙中軍或士兵的支持與擁立而得位,因此其職往往無法世襲。不過,節度使中也有置家兵者。藩鎮的士兵原是均田制解體、大土地所有制形成過程中沒落的小農民或破產者,此時成為不事生產專靠國家稅收養活的傭兵,到唐末,期數約有九十萬人。九世紀初葉,唐憲宗(註6.)即位後,費時十五年,隨次討平反堂的藩鎮,使河北三鎮以外的藩鎮均成為「順地」;並將楊炎兩稅法的原則實施於這些順地藩鎮。到獻宗元和十四年(西元819年),更削減節度使的權限,除河北三鎮之外,節度使大都由中央派遣的文官和禁軍武官擔任。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唐玄宗、楊貴妃、李林甫、安祿山、楊國忠、 唐憲宗

英文關鍵字:Emperor Xuanzong of Tang、Yang Guifei、Li Linfu、An Lushan、Yang Guozhong、Emperor Xianzong of Tang

出處

李永熾/著。中國全集2歷史中國,1982年出版,頁129~130。錦繡出版社有限公司。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