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形取向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完形取向
教育Wiki
完形取向治療是以現象學取向為基礎,主張要了解個人,必須從與環境互動的關係脈絡中才能看得見。按照完形心理學的看法,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的成因,主要是在生活經驗中,各種相關要素失去和諧與統整,因而喪失生活意義所衍生的焦慮所導致。整體觀是完形治療的最基本原則之一,只有在全盤考量所有功能的情況下,個人才能被理解,其強調個人的整合、各部分如何連結為一體,以及個人如何與環境接觸。
完形取向重視「當下」,完形治療者認為過去未被完成的經驗,常會在當下浮現出來,而當過去對個案當下的態度及行為有重要影響與改變時,最好將過去帶到現在來處理。為了增加「當下」、「現在」的覺察,諮商師會鼓勵個案以現在式來對話,例如現在發生了什麼?此刻你的感覺是什麼?
完形治療法的主要目的,即是要幫助個案恢復心理的統整與平衡,因此,在實際運用上,會注重在幫助個案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了解自己的慾望以及想要追求的目標,並接受在追求過程中所應負的責任。完形治療理論認為,越不想當自己,越是會停在原地無法改變,諮商師不是促使人改變的人,而是協助個案增加覺察,重新認定原本被丟棄的部分自我。而所謂的覺察包括了頓悟、接受自己、對環境的了解、為自己負責,以及能與他人有接觸的能力。這些覺察是以此時此刻的經驗為基礎,但經驗是不斷變動的,因此個案並非被動地等待諮商師給他們答案,而是要重新以自己的眼光、感覺去看待世界。
參考資料
柯瑞(2001)。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六版)。(鄭玄藏等合譯)。台北市:雙葉。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