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宗教社會學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宗教社會學


教育Wiki

目錄

古典三大家的看法

Karl Marx

曾言:「宗教是麻醉人心的力量」、「宗教的苦難既是現實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苦難的抗議」。
馬克思(Marx)認為,人乃是社會的主體,但宗教使人固著於膜拜幻想中的神祇,而麻痺自身於現實的苦難;而人之所以如此,則是因為自身在現代社會中,和自身的異化,使得世界反過來制宰人類,讓人以為自己是受宗教神安排的奴僕。
如此一來,宗教變也成了宰制的意識形態,得以讓統治者方便治理被統治者,因為人民已經沉醉在宗教給予的撫慰之中。(註1)

Emile Durkheim

宗教是整合社會的力量。
涂爾幹(Durkheim)以研究原始的「圖騰崇拜」,認為這才是宗教的基本形式,得以看出宗教的真正本質。
他觀察到氏族的圖騰多半是很普通動、植物圖騰,但在氏族中卻是最神聖、最有力量的象徵,而後他發現此種圖騰的神聖力量,來自於群體儀式中人和人之間的密集互動,產生出高漲的集體意識以及情操,使所有個體感到不可思議的力量,而圖騰便是這種神聖力量的投射。
涂爾幹認為,如此一來,社群對於圖騰的崇拜,便是在崇拜社群自身。

Max Weber

宗教是轉化社會的力量。
韋伯認為宗教的理性化推動了西方的現代性,而宗教的理性化則源自於神才(charisma)權威的開創,使得信仰體系能夠首尾一貫。
如韋伯在《Protestant Ethics and Capitalism》之中表示,Calvin的《預選說》,造成了人民在信仰以及生活之間的高度緊張,亦即人們不知道自身「是否得救贖」,於是極力追求財富上的成功以驗證自身是否被揀選,而間接造就了現代社會的重要元素:資本主義。(註2)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宗教社會學
參考文獻
註1:社會學與台灣社會三版;王振寰;巨流 P.243~P.245
註2:圖解社會學;吳逸驊;易博士 P.104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