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官僚模式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官僚模式


教育Wiki

官僚模式(bureaucratic model)

官僚模式係依據韋伯的科層體制之理念衍生而來。韋伯的科層體制具有功能專業化等多項特徵,Baldridge(1983)認為科層體製的因素涉及到大學行政,最顯著的是下列七項:
1.州的許可(state charter)-像大多數其他科層體制一樣,大學是由州所許可的複雜組織,州政府也逐漸增加對大學的控制能力。
2.正式的層級組織(formal hierarchy)-大學以職位和一套法規系則組成其正式層級組織,用來指明職位間的關係。
3.溝通管道(communication channels)-當許多學生和年輕教授有驚慌時,正式的溝通管道應受尊重。
4.權威關係(authority relations)-在大學裡,權威關係常常是模糊的、不確定的、容易改變的,但卻仍然存在著。
5.法規條例(rules and regulations)-正式的政策和法規管理著許多機構的工作。
6.人的處理(people processing)-科層體制的要素在處理人員方面由為明顯。
7.決定歷程(decision process)-當例行的決定攸關成敗,且由正式行政結構中負責任的官員所決定,在這做決定的歷程具有科層化。
官僚模式的決定,依韋伯的看法應是一種理想的決定,但由於組織行為避免會受到客觀環境和人員行為的影響,使內部的組織型態也會產生變化,避免會產生反功能的現象。因為官僚模式有其反功能的現象,為了減低反功能的存在,採取下列方式,將是可行之道:
(1)組織的結構可更加寬鬆,對義務和責任的界定勿過份精確。
(2)工作應依專業責任來說明,與義務成正比。
(3)意見溝通應更自由。
(4)專屬的決定型態應不再由中央統一制定。
(5)組織的層級應減少,且薪資等級應成為反映「可敬的地位差異」的主要標準。
(6)儘量多利用團體過程並減少個人權威的強調。
(7)工作分配應更趨廣泛。
(8)對多種團體成員與人際溝通,應提供更多的機會。
(9)各層部門的設置應儘量使派系色彩減至最低現度。
(10)整個組織將不要像獨裁官僚體制,那樣整齊劃一,因為功能上某種程度之重疊及管轄範圍的不夠清楚,能促使各部門之間意見的溝通。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官僚模式
英文關鍵字:bureaucratic model
參考資料
吳青山著。學校效能研究,1998年二版,頁170-171,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