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害羞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害羞


教育Wiki

害羞(shy)

由於害羞包含多種不同的概念,很難有個單一的定義可準確說明害羞的意義,因為它對個體的影響是連續性且複雜的,每個人的害羞反應也都不逕相同,有的人僅是輕微不舒服,但有些人卻可能會產生嚴重的精神官能症(Zimbardo, 1997)。Bruno 也提出與害羞有關的症狀,對不同人來說有時是會相互衝突的,因為雖然面對同樣都是害羞的問題,但每個人卻會採取不同的因應措施,或有不同的害羞反應(李靜瑤譯,2000)。以下將提出學者對害羞所做的定義:
(一) Zimbardo(1981)提出害羞是使人偏向極端關心別人對他的看法的一種心理態度;他會迅速逃避人與情境,以免受到任何潛在性的批評,而且會保持低調以避免引起批評。
(二) Buss(1986)提出害羞是種人格特質,是個體因對自我的人際評估而產生的一種在人際場合中會感受緊張、擔心或覺得自己笨拙的傾向。
(三) Leary(1986)將眾多的害羞定義做歸納整理出三個類型:
1.害羞是個體在人際情境中,產生憂鬱、焦慮、緊張不安的主觀經驗,意即當個體感受到害羞時,即為主觀經驗的表現。
2.害羞是一種自我抑制、沉默或逃避社會情境的行為型態,當個體表現出猶豫及行為抑制時,即為害羞的表現。
3.害羞是種心理症狀,包括個體主觀上所產生的社會焦慮以及行為上的抑制及逃避兩者。
(四) Molen(1990)認為害羞是個體的主觀經驗、感覺及自我意像(Self-image )問題。
(五) 蘇素美(民85)綜合各家說法提出對害羞的定義:害羞是一種人格特質,此種人格特質的人在社會情境中容易產生內在主觀焦慮,傾向逃避可能會引發別人注意的情境,在社會互動中會抑制自己的行為表現,因此無法適當與人交往;常伴隨著消極的認知、負面情緒、不舒服的生理現象及笨拙的外顯行為。
(六) Pilkonis(1997)提出害羞是種逃避社會互動的傾向,且不能適當的參與投入在社會情境中。
(七) Bruno 提出害羞包含許多症狀,這些症狀和徵兆的出現都因一個根源因素,即極端強烈的自我意識(李靜瑤譯,2000)。
(八) 李淑貞(民93)提出害羞是一種個體反應,此種反應包含認知、行為、情緒及生理四個層面。害羞的人極度關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盡可能避免社交活動,容易產生主觀的人際情境焦慮,且在人群中因過度在意而出現不舒服的生理現象。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害羞
英文關鍵字:shy
參考資料
林吟芸著。焦點解決團體對國小害羞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2007年。頁7-8。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相關閩南語 歹勢毋好勢見笑畏寒袂得過閉思驚見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