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家庭系統理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家庭系統理論


教育Wiki

家庭系統理論(family systems theory)以Ludwing von bertalanffy所提出的一般系統理論(general system theory)為基礎,將其應用於解釋家庭中的各種行為與現象,主要以個人與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互動為討論,其範圍包括家庭動態、組織及過程,由此觀點看家庭,比起只探究單一或片面家庭因子更為深入,且可避免過度簡化或特定化等問題。(註1)

目錄

家庭系統理論相關基本概念

系統(system)

在家庭系統中,家庭被視作一個由許多具一定程度相互依賴、關係密切且不斷有互動產生的成員組成的生命個體所形成的系統。

整體性(wholeness)

整體的家庭系統並不單指家庭成員的總和,更是成員間彼此的互動。

次系統(subsystem)

將家庭視為一大系統,較其小的系統則稱為次系統,例如家庭中相對較為持久、穩定的三次系統即是夫妻、親子及手足次系統,次系統間可能彼此影響,甚至可能影響主系統,在家庭系統中彼此之間關係密切。

關係(relations)

家庭中不論何種系統都是藉由連結家人間關係所組成,而家庭成員間依據不同的關聯、互動關係等因素產生不同的互動網絡,其中都具有某種關係存在,例如婚姻關係、親子關係、手足關係等。

界域(boundaries)

在家庭系統中,界域包含三種意義:(1)界定家庭的次系統(2)界定物理界線(3)界定家庭成員

家庭規則(family rules)

在家庭系統中以特定的規則管理、限制。規則可能是公開的,例如星期天固定一同打掃家庭環境;也可能是隱藏的,在家庭中不言而喻,例如子女表現出特定行為時是被家庭所允許、期待。(註2)

參考書目

註1: 彭懷貞(1996)。婚姻與家庭。臺北:巨流。

註2: 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臺北:空大。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