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專注行為技巧(attending_behavior)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專注行為技巧(attending_behavior)


教育Wiki

目錄

定義

專注行為是指有意識地表達出會被個案解釋為代表興趣與關心的非語言行為。包含適合於個人及文化的眼神接觸、身體語言、聲音品質、語言的追蹤等非語言行為(黃天豪、游勝翔、盧世偉、鄭逸如,2003)。此為助人過程中很重要的基本技巧,是助人者和個案建立關係初期,最重要的行為。助人者可透過積極傾聽,有效達成心理的專注;而專注的態度能使個案感受到自己是被積極關注的,覺得自己是值得被傾聽且有價值的,進而增加對助人者的信任和自我口語表達,並能試著開放心胸、探索自己的問題。

專注行為的表達

專注行為很難透過口語方式傳達,故常以非口語的方式呈現。例如:

(1) 位置:以直角的位置面對個案,以投入的姿勢,傳達出助人者和個案同在的品質和態度。

(2) 姿勢:以開放的姿勢,反映出內心是同理和開放的狀態,展現出親切和願意靠近個案的態度。

(3) 聲音:注意音量、音調、速度與流暢度。聲音溫和而堅定,以傳達感性和力量,且與個案保持相似的音量和音調。

(4) 眼神:和個案維持適當的眼神接觸,但需留意不同文化對眼神接觸表達的意涵,有些差異。

(5) 放鬆:放鬆、自然的呈現行為,助人者自然輕鬆的態度,可協助個案放鬆。

(6) 談話內容:偶爾重複個案所說內容的關鍵字,且正確反映談話內容,不加入助人者自己的評價與想法,以確認焦點放在個案身上。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專注行為英文關鍵字:attending behavior

參考資料

1. Clara E. Hill (2006). 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林美珠、田秀蘭合譯)。台北市:學富文化。p.96

2. 黃天豪、游勝翔、盧世偉、鄭逸如(2003)。臨床晤談與心理接觸。安寧療護雜誌,8(1),61-71。

相關教學資源(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 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o=1681564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