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腸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小腸
詞條名稱:小腸
教育Wiki
目錄 |
小腸(small intestine)
- 1. 人體的小腸,全長約6~7公尺,管徑約2.5公分,小腸的前端跟胃相接。小腸內壁的黏膜上有許多隆起的環狀縐褶,黏膜的表面有凸起,稱為絨毛。它是消化管中最長,也是消化作用完全的部份。(註2)
- 2. 小腸分泌的腸液含有麥芽糖酶、乳酸酶,能將麥芽糖、蔗糖、乳糖等雙糖分解為小分子的單醣。(註2)
- 3. 小腸總共分為三段,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在食物進入小腸之前,食物會 先在十二指腸經過膽汁和胰液所分解,再透過空腸和迴腸中的腸液所消化,接著食物在小腸內以蠕動的方式分解,經由小腸壁來吸收所有消化後的養分。食物在這些消化過程中,可以將碳水化合物轉變為單醣,蛋白質轉變為氨基酸,脂肪轉變為脂肪酸和甘油,而這些產物和水份,就在小腸內經由擴散作用或主動作用予以吸收。(註1)
小腸線
- 小腸黏膜中以許多微小的小腸線,可以分泌的鹼性小腸液,裡面含有雙糖酶、胜肽酶、核酸酶,用來將食物分解。(註1)
小腸的吸收作用(註2)
- 1. 口腔、食道均無吸收養分的能力,而胃只能吸收酒精和少數藥物。大部分的養分均賴小腸的吸收,小腸的絨毛和微絨毛可吸收面積。絨毛表面都有一層皮膜細胞,內有網狀的分布為血管。水分、胺基酸、鹽類、醣類等維生素,經由絨毛上的微血管吸收後進入循環系統。然而脂肪酸、甘油、脂溶性維生素會經由乳糜管吸收,再進入淋巴管、胸管而進入循環系統。
- 2. 食物會在小腸前進是因為小腸壁受到食糜的刺激。便在食糜後方收縮,用蠕動的方式,逐步推擠食糜向前,同時不時的發生分節運動,利用局部腸道交替收縮與鬆弛,使食謎與消化液充分融合,最後將食糜送入大腸。食物經過小腸通常需要約8小時。
關鍵字
- 中文關鍵字:小腸
- 英文關鍵字: small intestine
參考書目
- 註1:生物學,黃世傑,王瑋龍,陳森香合編著,華杏機構叢書,2003年4月,頁125。
- 註2:新編生物學,劉又彰等合著,永大書局有限公司,1996,頁201。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