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崩壞運動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崩壞運動
教育Wiki
目錄 |
概要
- 崩壞作用(mass wasting),又名「塊體運動」,意指地表上受風化作用的物質,受外力影響,產生向下滑動的現象。「塊體運動」的形態依照其鬆動滑落的速度,分為相當多種,從速度極慢的山地潛移,到瞬間爆發的土石流、山崩等等…型態差異極大。通常崩壞作用的常發生在坡度陡、降雨強度高、水土破壞嚴重、風化嚴重的地區。(註1)
成因
- 崩壞的發生除了重力為基本條件外,還可大略分為幾項因素:
1. 水分
- 水分是造成物質大量下滑的一個關鍵因素,地表含水量高時,其重量必定增加,使物質較易發生崩壞作用;降水也可以讓沉積物孔洞中的空氣逸散、成為土壤潤滑劑,改變介面性質並減少摩擦係數。
2. 坡度
- 坡度的緩急也可以崩壞作用的發生的另一大重要因素,諸多地表物質受到的重力作用都可以分為兩個方向的受力,一是平行坡面的摩擦力、二是和坡面垂直的重力,當坡度越大,重力分量越大,當重力大於靜摩擦力時,則物質越容易發生滑落的現象;而山坡的底部遭到侵蝕或人為挖空,也會造成坡度大幅增加,使得上方的物質容易發生快速崩落的現象。
3. 誘發外力
- 由地震或者是工程施作中爆炸所發生的震波,也是造成急遽性塊體運動的重要因素;而地面物質內所帶有的水分不斷結冰與融化的凍融作用,也都可以使岩塊破裂或鬆動,破裂鬆動的岩體也較造成崩壞的發生。(註2)
關鍵字
- 中文關鍵字:崩壞運動
- 英文關鍵字:mass wasting
參考文獻
- 註1:何金鑄。地學通論。自行出版。 P.160~P.163
- 註2:石再添。地學通論。國立空中大學。 P.103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