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嵇康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嵇康


教育Wiki

目錄

生平

嵇康,字叔夜,生於魏文帝黃初四年(西元二二三年),譙國銍縣(今中國安徽宿縣)人。三國時期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竹林七賢」之一。嵇康年幼喪父,家境貧寒,由母親和兄長撫養成人。幼年即十分聰穎,博覽群書學習各種技藝。長大之後喜歡讀道家的著作,身長七尺八寸,容止出眾,然而不注重打扮。後來迎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長樂亭主為妻(曹操的曾孫女),育有一兒一女。

嵇康是竹林七賢中個性最剛烈的一個,向來我行我素,不顧世人怎樣議論,司馬氏集團在朝後,他立刻辭官隱歸山陽縣。(今河南)雖然嵇康喜歡把自己打扮得不修邊幅,但內心卻很孤傲,最討厭勢力的小人,和攀龍附鳳的人,在嵇康的《聖賢高士傳》裡,對歷史上著名的清高人士有很高的評價,卻對周武王、孔子等人排拒在外,也看得出他多麼討厭出仕之人。


思想

嵇康崇尚道家學說,主張「任自然」的生活方式,著《養生論》來闡明自己的養生之道。他讚美古代隱者達士的事迹,嚮往出世的生活,不願做官。大將軍司馬昭曾他為幕僚,他跑到河東郡去躲避徵辟。司隸校尉鍾會盛禮前去拜訪他,遭到他的冷遇。鍾會覺得自討沒趣,起身要走,嵇康說∶「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說:「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曾推薦他做官,他作《與山巨源絕交書》,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堅決拒絕為官。

著作

詩《贈兄喜秀才入軍詩》十九首。《幽憤詩》一首《敘志詩》二首《遊仙詩》一首《六言詩》十首《重作四言詩》七首《思親詩》一首《答二郭詩》三首《與阮德如詩》一首《酒會詩》七首《雜詩》一首

書《與山巨源絕交書》《與呂長悌絕交書》

賦《琴賦》《酒賦》《蠶賦》《懷香賦》

論《聲無哀樂論》《養生論》及《答難養生論》《釋私論》《管蔡論》《明膽論》《難宅無吉凶攝生論》及《答解宅無吉凶攝生論》《難自然好學論》

其他《琴贊》《燈銘》《卜疑》《太師箴》《家誡》《聖賢高士傳贊》《春秋左氏傳音》

評價

嵇康為竹林七賢之ㄧ,《晉書‧嵇康傳》說他有「龍章鳳姿」。《世說新語》稱他:「風姿秀特,蕭蕭肅肅,爽朗清舉。」為第一標準的魏晉之仙風道骨的名士。

資料出處:維基百科和錢念孫的《中國文學史演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