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巴南效應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巴南效應


教育Wiki

目錄

概說
又稱佛瑞效應(Forer effect),將誰都可能符合的一般性內容當作僅只描述自己的心理現象,對於該內容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認為相當符合自己的狀態、簡直是為自己量身打造,但這些敘述往往十分廣泛、普遍且模糊,放諸四海皆準,因此有許多人格或心理測驗、占卜等常落入巴南效應的批評。(註一)
佛瑞實驗
1949年心理學家佛瑞(Bertram Forer)在課堂中對學生實施人格測驗,這個測驗是要他們列出他們的嗜好、人格特質、秘密的希望以前他們將來能夠像誰、他們的事業野心,他答應學生在一周後給予每個人一份簡單的人格描述,並再三向學生保證其隱私權。在每個人收到結果後要求每位學生對測驗結果與本身特質的契合度評分,0分最低,5分最高,平均評分為4.3。其中有百分之四十一的學生甚至評價此分析結果完全吻合他的性格。然而佛瑞此時才揭曉關鍵,其實所有學生得到的「個人分析」都是相同的。(註二)
所有學生全部收到同一份人格分析,稱為巴南語句(Barnum statement),以下文字其實是Forer教授從報攤買來的占星書上抄下來的。
You have a need for other people to like and admire you, and yet you tend to be critical of yourself. While you have some personality weaknesses you are generally able to compensate for them. You have considerable unused capacity that you have not turned to your advantage. At times you have serious doubts whether you have made the right decision or done the right thing.
在測試巴南效應的另一個實驗中,採用的是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MMPI),研究者先寫下了受試者個性的正確評估,最終交予受試者兩份評估,一份正確的評估和一份假的,假的評估報告使用一些模糊而普遍的描述。收到報告後受試者被詢問較相信哪一份評估報告最能切合自身,有超過一半的學生(59%)選擇那份假的評估報告。
結論
實驗想證明人們的自我評價並非總是可靠,由於語句的模糊性質使得人們可以藉由部份發生於自身的事實印證,按照自己的意思任意解讀,最具效果的便是含有「偶爾」的文句。說明一個人相信測驗解釋正確並不能保證此測驗的有效度。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巴南效應
英文關鍵字:Barnum effect
參考文獻
註一:Pawpaw Poroduction. 瞬間看穿人心的心理學。許慧貞 譯。台北:世茂。p. 50-51
註二:H. Gleitman. 心理學。洪蘭 譯。台北:遠流。P.597-598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