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布迪爾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布迪爾


教育Wiki

學術著作

(一)《再製:教育、社會與文化再製》對教育體制的保守功能,毫不留情地批評。全書分兩個部份:1. 四大命題:處理象徵暴力的理論基礎,逐步開展「教學的行動」、「教學的權威」、「教學的任務」及「教育的系統」四個命題。2. 教育如何維持秩序:「文化資本與教育的溝通」、「文化修養的傳統與社會的保守主義」、「排除與選擇」、「透過獨立而依賴」。(二)《繼承者:大學生與文化》根據調查結果發現,大學生選擇科系及學習的態度,深受家庭背景影響。本書最根本問題依舊是處理社會不平等的問題,透過各種文化再製,教育系統讓社會不平等狀態得到維持,這是透過一連串誤認、共謀與排除效應交錯而成的結果。(三)《學院論述:語言的誤解與教授的權利》指出高等教育的問題在於教學語言,而教學語言的阻礙來自於階級。(四)《學術人》探討不同等級的大學教育與學生出生背景的關係,大學階段的再製有密切關聯,並牽涉大學內部的權力關係,大學教授有其政治立場,彼此之間會為爭取資源而引發內部鬥爭,大學教授扮演著促成文化生產與社會再製的催化角色。人文及理工學院的教授較多出生於稍低的社會階級,而法學院及醫學院教授大部份是來自於布爾喬亞階級。(五)《國家貴族:權力場域裡的菁英學校》探究法國菁英階級的大學社會階級與權力間的關係。

基本內涵

布迪爾學術發展初期,法國正瀰漫J. P. Sartre存在主義氛圍,布迪爾也受到主觀哲學的影響,其他如M. Heidegger、M. Merleau-Ponty、尼采等存在主義現象學的學者也對其造成影響。布迪爾的學術發展進出在主觀與客觀之間,發覺南進各種現象,決定開創另一種關係的取向研究,意圖整合期間:前期厚實的哲人與人類學的訓練,奠定之後建構反思社會學的基礎。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