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模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常模
詞條名稱:常模
教育Wiki
常模
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樣本團體在測驗上實際得到的分數之分佈」,換言之,就是將測驗施予一群人,這群人測驗得分的分佈就是常模,就像是上述50個人的數學測試得分分佈狀況。因為常模是做為受測者測驗分數比對的對象,常模建立時受測對象(常模樣本)的選擇就很重要,比對不同常模樣本將可能有不同的結果,例如:若在上述的例子中,全校同學的測驗分數多集中在80分,從全校的表現來看楊小寬的分數也已在水準之上了。
- 常模的功用
- 1.表明個人分數在常模團體中的相對位置。
- 2.提供比較的量數,以便直接比較個人在不同測驗上的分數。
一般而言,在建立常模時測驗開發者會注意以下各點,測驗使用者在評估測驗品質的好壞與測驗的適合性時,亦可從這幾個方面來思考:
- (1)常模樣本的代表性
- 常模樣本的各項特徵是否能代表其所欲推論的群體,例如:若欲建立台灣在職人員的常模,在抽樣時僅選取高科技產業的在職人員施測,則其代表性就會令人質疑。現在有許多的測驗係直接由國外引進,並未建立台灣的常模,或者測驗在發展時多用學生團體做常模,企業在選用適合的心理測驗時,都應思考常模樣本代表性的問題。
- (2)常模樣本的大小
- 常模樣本人數若太小,通常不具足夠的穩定度,容易出現誤差,也就是若再抽一群人數相同的樣本出來施測,前後二次測驗分數的分佈狀況容易產生不同的情況,所以常模的樣本人數不宜太少。
- (3)常模的新近性
- 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整體心理特質、態度、價值觀或知識技能也隨之變遷,十幾二十年前所建立的常模是否還能代表現今的狀況,令人質疑,因此測驗發展者是需要視情形重新修訂常模的,測驗使用者在使用時也應注意常模建立的時間。
常模的總類:常模的種類可概分成發展性常模(developmental norms)與組內常模(within-group norms)兩大類。
- 發展性常模是以不同發展階段的人在測驗上的表現,來解釋個人的測驗表現。較常見的發展性常模為心理年齡與年級當量。
- 組內常模是將個人的表現與相似團體的表現相互比較。較常見的組內常模有百分等級與標準分數。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