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廖鴻基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廖鴻基


教育Wiki

目錄

生平:

廖鴻基,一九五七年生,台灣花蓮人,花蓮高中畢業。曾經做過水泥公司採購員,也曾經到印尼養蝦。廖鴻基三十五歲那年,不顧親友的異樣眼光,成為職業討海人,並且開始寫作。39歲時他籌組「台灣尋鯨小組」,在台灣東部海域從事鯨類海上調查,小組裡其他成員包括漁民、影像工作者和文字工作者。41歲時,他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擔任創會董事長,從事關懷台灣海洋環境、生態和文化等工作。生長在靠海的花蓮,捕魚是廖鴻基的職業,海洋是廖鴻基安身立命的天地,海洋既是他生命中不可脫溢而出的軌道,也是他創作的源頭。多年討海人的生涯,廖鴻基和海洋的關係,已經從漁夫的身分變成朋友。他的作品從描寫魚和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作為出發點,進而發展出屬於自己和海洋的語言對話,他以豐富的海洋經驗和細膩敏銳的觀察,實地用文字和影像來為海洋作紀錄。他曾經獲得時報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賴合文學獎等重要獎項。代表作有《討海人》、《鯨生鯨世》、《來自深海》等。

創作歷程:

廖鴻基崛起台灣文壇,是一個異數。他在成為職業討海人之前,曾經投入政治運動之中,擔任過花蓮縣議員服務處的助理,也曾遠赴印尼受雇養蝦,最後選擇了討海人的生涯。這些經歷,都與一般台灣作家的養成慣例殊異;他在成為漁人之後第二年,就以〈丁挽〉一文獲得時報文學獎散文類評審獎,此後連連獲得文壇獎項,1996年出版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討海人》,紀錄他的討海經驗,確立了他作為台灣海洋作家的地位。他在這十年之間,總計已經出版了《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尋找一座島嶼》、《山海小城》、《海洋遊俠》、《藍色札記》、《花蓮海岸行旅》、《台11線藍色太平洋》、《漂島》、《台灣島巡禮》等十一部作品。以質與量來看,在同一時期的作家中也屬品質齊一、產量豐富的作家之一;以作品涵蓋的範疇而論,他從花蓮海域寫起、從漁人討海經驗寫起,逐步擴大、深化,最後回返台灣的陸地,試圖搭建台灣島嶼與海洋的橋樑,建構台灣探向海洋的新思維,這樣的努力,可能也屬當代台灣作家中較有系統地以書寫表現其創作理念者之一。廖鴻基的作品多為散文,卻又有小說敘事的魅力,他既寫出了長年海禁之下台灣人靠近卻又陌生的海洋圖像,也表現了圍繞著台灣的大海的繁複面貌,以及海中生物,特別是魚類、鯨豚的生態現象,最後及於台灣海洋文化的整建理念──這樣的書寫企圖,如波濤之湧動、如水紋之綿密,不停不歇,因而使他的海洋書寫在台灣文學領域中建立了鮮明的特色,形成豐饒的海洋想像世界。十年堅持,十年苦鬥,也是多數台灣作家所難企及。


作品特色:

廖鴻基從三十五歲那年正式「下海」成為職業討海人開始,大概沒有想到有一天廣闊的海會以波湧起伏的浪改變他的人生,讓他從一個海上討魚的漁夫,從一個和大海拼鬥的船員,逐步成為一個書寫海洋的作家。這或許是上天的安排,讓一個擁有山海印象的漁人,通過海上漂泊、暴風巨浪的死亡威脅,乃至於討海過程中捕撈的漁獲,來面對生命的意義,因而寫出動人的文章、為台灣的海洋文學開創新的境界;但是,更深層地看,這可能有更多是來自廖鴻基對於他所生長的台灣,有著深沉的彷若從海洋深處拔起的高山一樣的眷戀,這才使他在不斷出海的過程中,得以省視、反思,回返到他所出發的港岸、他所出生的土地,為台灣踏履實踐,並透過不斷的書寫,建構「海洋台灣意象」和文化的所在。

著作:

著有《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尋找一座島嶼》、《山海小城》、《海洋遊俠》、《台11線藍色太平洋》、《漂島──一趟遠洋記述》、《台灣島巡禮》、《腳跡船痕》、《海天浮沉》等。


資料來源:向陽為《腳跡船痕》寫的序。http://sunmoonstar.myweb.hinet.net/crid_24.htmhttp://www.ocean.org.tw/mag/010/010002.htmhttp://www.ocean.org.tw/mag/009/009003.htm



責任編輯:謝靜雯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