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建構主義教學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建構主義教學


教育Wiki

建構主義教學(Constructivist Teaching)

目錄

定義

威爾森將建構主義教學設計的程序分為:一般方法論; 需求評估;目標、任務分析; 教學策略開發; 媒體選擇; 評估學生。具體說明如下:

內容說明
一、一般方法論

運用整體的、系統的設計模式。這一模式應考慮各種教學因素(包括學習者、任務、情境等),並隨著開發過程逐漸予以充實細化。在任何一種教學情境中都會出現一系列彼此相關的要素,不能只在教學設計開始階段做學習者分析或任務分析,而應該在整個設計循環中不斷考慮各種因素的互動影響。單一的教學設計模式是不可能應付各種情境的。重要的是要明確設計的主要依據,例如旨在創設學習環境,然後再根據實際情況在設計程序中運用這些依據。將最終用戶(教師和學生)作為設計小組的一份子。這種參與性設計可以促進設計活動從「實驗室」走向教學現場。在早期階段運用快速原型製作技術拿出樣品,這樣做能夠有益於及早檢驗革新方案的可行性及用戶可能作出的抵制干擾。

二、需求評估

考慮與績效背景密切相關的解決方案,也就是體現缺什麼,補什麼;做什麼,學什麼的思路。運用「市場導向」的需求評估策略,同時輔以缺陷彌補型需求評估策略。不僅要滿足需求,同時也應考慮引導、創造需求。抵制受易測量和易操縱的內容的誘惑,因為許多重要的學習結果是很難直接測量的。

三、目標、任務分析

區分教育情境目標與培訓情境目標之間的差異。這種區分能作為提供適當教學策略的基礎。運用以具體目標作為指導設計的啟發式。堅持要將總體目標說明轉換為行為具體要求常常是浪費精力。教學的「意圖」可以通過考察目標說明、學習活動和評估方法得以清晰。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只要具有能作為設計評估和教學策略的輸入便可以了。允許具體目標歸類圍繞著學習經驗有多種層面。教學是不需要具體目標導向的,一種豐富的學習經驗可以包容有意義學習結果的整體類別。不要期望在目標分析或任務分析中就能「抓準」內容。依靠設計豐富的學習資源有可能使學習者本身選用合適的內容。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都不可能在實際學習情境發生之前都明確到位。要仔細考慮學生在學習進步中所需要經歷的各個階段。將問題解決、意義建構的學習目標置於優先地位。不應要求學生僅僅遵循規則,而要將規則應用、整合到問題解決的任務中去;不是簡單地回憶知識,而是要讓學習者從材料中領悟意義並解釋其理解。選用真憑實據的、訊息豐富的方法(如視聽、影像)來表徵內容和評估績效。運用多種方式(如案例、故事腳本和伴有規則、原理及程序的範式)來闡明內容。對各種分析要考慮價值取向並在決策時對此保持敏感性。教學策略開發區分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的差異,鼓勵學習者提出自己的目的。對不同的學習者提出不同的目標。原有的教學設計往往強調所有的學習者都完成相同的目標,而超媒體學習環境則能夠適應不同的學習目標。重視內容與方法的相互依賴性。教學內容(例如概念、規則、事實等)必須與採用一定的方法結合起來考慮,互相匹配。抵制淺嘗輒止、囫圇吞棗式學習的誘惑。建構主義教學設計主張抓住材料重點,深究細析式的深層學習。利用各種機會對學習者進行指導性㈼控,鼓勵培養元認知知識。元認知(學會如何學習)必須成為通過教學達成的學習目標之一,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學習者自然而然地會懂得如何㈼控自己的學習。利用教育機智把握各種「教育時機」(teaching moment),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採用多種帶有建構主義㈵色的教學模式,如「認知學徒」(cognitiveap-prenticeship)、簡易培訓(minimalist training)、意向學習環境(intentionallearningenvironments)和案例教學(caseorstory-basedinstruction),倡導在互助合作式的、有意義的學習環境下利用真憑實據的問題。著眼於設計環境而不是「選擇」教學策略。應十分明確的是,我們不是僅僅為了選擇教學策略,而是要創設學習者積極學習的現實環境。格拉賓格(Grabinger)等人1993年在《學習環境設計指南》一文中提出的反映建構主義觀念的若干主張值得思考:擴展學生對自己學習的責任感,包括允許學生決定自己想學什麼;讓學生能管理好自己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時能得到互相幫助;創設非威脅性的學習氣氛;幫助學生發展元認知意識。使得學習富有意義,包括最大程度地利用現有知識;在現實情境中使教學有固著點;提供內容學習的多種方式。促進積極的知識建構,包括利用活動促進高層次思維;鼓勵審視不同的觀點;鼓勵創造性、靈活地解決問題;提供學生呈現學習過程與結果的機制。將教學作為師生能共同用於學習的工具,並儘量使得這一「工具」界面友好。鼓勵教師和學生創造性地、理智地運用教學工具和資源。重視提供多種觀點和鼓勵學習者訓練自己的責任感的教學策略。重視教學策略的價值取向。

四、媒體選擇

在設計循環圈的早期階段就應考慮媒體因素。在媒體決策時應考慮學生的媒體素養及媒體文化中可能帶有的偏見。

五、評估學生

要儘可能將評估與教學過程結合起來,成為有意義學習經驗的一部分,不一定只在教學結束時才進行評估。圍繞著真實的情境來評估、討論學習結果。既評量過程又評量結果。例如認知學徒模式中反映了多方面思維過程的策略,如協商、交談、複述、形象表達、抽象概括、小組探討等,這些過程都應該作為評量的依據。在課堂學習環境中運用形成性(信息性)評估,這種評估靠教師的眼神、手勢、面部表情或實際行為來傳遞信息。總之,從以上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建構主義教學設計的優勢在於:產生有可能用於相關情境的更有意義的學習結果。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更有意義地參與。學習者有更強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設計活動時更加靈活。在學習中更加看重社會交往因素和動機因素。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建構主義教學

英文關鍵字:Constructivist Teaching

參考資料

盛群力、李志強/著。現代教學設計論,頁25-27。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