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構取向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建構取向
詞條名稱:建構取向
教育Wiki
建構取向(Constructive approach)
目錄 |
前導
- 俄國心理學家維高斯基對學習與兒童發展關係的看法,近年廣受各方重視。維氏提出近攝發展區的觀點,即是兒童(學習者)獨自作業實際的水準,與潛在的發展水準間的距離,可透過成人(教師或家長)或其他有能力的同儕的協助而縮減。另方面,他認為學習如思考,有主動建構的涵義,是計畫或策略地聯結新訊息到先備知識的活動;學習不僅是個人的事,還要重視社會脈絡,要由環境的角度去設計,並透過人際經驗的發展維持。
- 維氏的觀點影響社會建構論,事實上要為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下定義並非易事,因為激進的建構論與社會建構論的主張頗為分歧。然其共同主張大抵包括:人們知識形成是主動建構而非被動接受;知識並非真理而是個人經驗的合理化;知識有其發展性並非一成不變。
對傳統教學的三項批評
- 1.還原主義(reductionism)
- 認為教學設計受系統理論影響,用模式簡化系統成分間的關係,然這種還原僅能解決簡單的教學問題,對於複雜的問題卻未必奏效。
- 2.決定論(determinism)
- 教學設計認為人類行為是可預期的,透過教學安排可決定學生的表現。但建構論以為人們以獨特的方式學習,個人無論先備知識、學習風格、動機等皆有差異。再者,學習是複雜的心智活動,在許多條件混沌未明的情況下,很難預測學習結果。
- 3.複製性(replicability)
- 教學設計認為精心設計的教學是可以複製的,建構觀點則以為每一個學習對象或教學工作皆有其獨特性,質疑教學複製的可能性,認為即或修正先前模式,也未必有效。
總結
- 建構觀的批評是否使得教學設計陷於動彈不得的困境?實則不然,一方面教學設計本身觀點也在演化中;另方面,教學上具可行性的應是社會建構觀,也就是強調社會支持、師生同儕的協力合作,而不是既不要教師,也不須學習目標,聽任學習者自行建構的激進建構觀。換言之,建構不是聽任學生自行摸索,而是師生同儕互動的結果,在此過程仍需教師的啟發、協助、指引。綜合言之,建構觀對教學設計的啟示如下:
- 1.重視學習者的主動性,強調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
- 2.強調「學習伙伴」、「同儕支持」的重要性,鼓勵小組協力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透過討論、溝通等社會協調過程,達到意義分享,建立較客觀的學習成果,終至責任移轉至學生。
- 3.教師的角色由知識傳授者,轉為提供鷹架與社會支持的學習促進者或教練,以發展學生潛能。
關鍵字
- 中文關鍵字:建構取向
- 英文關鍵字:Constructive approach
參考資料
- 黃政傑著。教學原理,2011年初版,頁81-83,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