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張大春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張大春


教育Wiki

目錄

生平

張大春(1957年6月14日-),當代華文作家,祖籍山東。臺北市立成功高中、輔仁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畢業,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曾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時報週刊編輯。現任News98電臺主持人。工古典詩詞,作品以小說為主,已陸續在臺灣、中國大陸、英國、美國、日本等地出版,曾獲聯合報小說獎、時報文學獎、吳三連文藝獎等。。創作常常以豐富的想像力,跳脫日常語言的陷阱,從而產生對各種意識形態的解構作用。在張大春的小說裏,充斥著虛構與現實交織的流動變化,具有魔幻寫實主義的光澤。他的每一部作品都用新的敍事寫法,不斷自我突破,被譽為當代臺灣甚至華人最優秀的小說家之一。張大春的妻子葉美瑤,是時報出版副總編輯。

觀點

他創作力豐富,從事各類文體的寫作,偵探、科幻、歷史、鄉野傳奇,以及自創的新聞體、週記體小說,兼及時論雜文,他說他很難「安分地」固守某一種小說的敘事風格與修辭技巧。因此張大春始終是個不願為小說以外的東西被貼上標籤的作家,始終追問真實虛構、敘事詮釋問題的他,之所以使用魔幻寫實的遠因,是當寫實不再能呈現斷裂臺灣社會現況時,就應該用不同的方式問新的問題,或在一樣的問題背後,尋找新的意義,藉此揭發被不可靠的後設語言所規畫出來的先驗的偏見。馳騁於真實與虛構、記憶與想像、歷史與個人之間,並將魔幻寫實與後設手法發揮的淋漓盡致便是其最大的寫作特色。評論家黃錦樹曾經暗示,張大春的形式、技藝的表演,有使他的小說從藝的世界返回匠的格局之危險,展示傲人技術之餘,縱使匠心獨運卻遺器忘道,失卻真情。他進一步言:「這種以敘述凌駕一切的形式美學其實是以個人為中心的,蘊含一種以作者為中心的英雄主義,真正主角在表演者自己,不是語言,不是情節,當然更不是人物……作者雖然宣稱所有繁複的形式設計都是為了增加文本的多義性。打破既有的閱讀成規,然而在表演者無所不在的輕蔑笑聲裡,看到的都是一種反啟蒙的啟蒙者的偏執與獨斷……一再重複的對讀者的閱讀品味和習慣進行訓誨、嘲弄、已自成格套,構成張大春小說的基本腔調;這種施虐式的策略的快感訴求明顯的已遠遠超過他對台灣當下歷史現實問題的思考。」

著作

《西漢文學環境》《認得幾個字》《春燈公子》《戰夏陽》《聆聽父親》《城邦暴力團》一~四《最初》《公寓導遊》《四喜憂國》《雞翎圖》《大說謊家》《張大春的文學意見》《歡喜賊》《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我妹妹》《時間軸》《病變》《野孩子》《沒人寫信給上校》《撒謊的信徒》《尋人啟事》《小說稗類》(卷一、卷二)《本事》《歡喜賊》《雍正的第一滴血》《博士化身》

評價

張大春是當代台灣文壇中一位勇於實驗的頑童,他小說的品種,不能一言以蔽之,舉凡寫實、歷史、魔幻、後設、科幻、偵探、武俠、鄉野傳奇、時政小說、新聞小說,不一而足,司馬中原曾說:「在當代文壇上,『張大春閃電』確是耀人眼目,他學習鑽研的玩意兒,統括了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他天生具有一種敏銳的內感,一種冥冥的靈動,加上不是常人所能比擬的想像和組合能力,以及極具爆發性的語言創造力,這許許多多的因素造就了他,就像是野鬼托生的文學怪胎。王德威也肯定他「是目前中文小說界中,最富創作活力的作者之一。幾乎每部新作,都能玩出有別以往的點子,而他對非文字媒體的廣泛興趣,也使他的文學觸角更為機伶多變。」黃錦樹則看出他日漸強大的影響力,他說:「作為八○年代文壇寵兒的張大春,以其寫作技術和姿態上的多變化、特技與多產而成為當代台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顯明的技術主義傾向,以大量的作品、少量的評論,及藉由文學體制──學院內外的授課及在諸大文學獎帶來了敏感的革新,也藉由他的影響力或多或少的影響了當代台灣小說的生態──如發掘了某些作家。」張大春自言:「是不是一個優秀的小說家我不敢講,但我要強調我一定是個非常優秀的小說工匠。工匠不對自己的作品形成美學,這就沒有天良了。 」


責任編輯:109602123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