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張愛玲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張愛玲


教育Wiki

生平[編輯] 早年張愛玲本名張瑛,於1920年9月30日[1][2](農曆八月十九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今靜安區康定東路87弄,臨近蘇州河,周邊整個街區是鴻章紡織染廠)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張愛玲的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1848-1903年)是清末名臣,河北豐潤人;祖母李菊耦(1866-1916年)是晚清洋務派領袖、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父親張志沂(1896——1953)是典型的遺少,母親黃素瓊(1893-1957年)則是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較為歐化[3]。張愛玲只有一個弟弟張子靜(1921年12月11日-1997年10月12日),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先任職於銀行,後來擔任上海郊區中學英文教師。1922年,張愛玲2歲時,張志沂任天津津浦鐵路局英文秘書,全家搬家到天津32號路61號大宅[4]。1924年,4歲的張愛玲進入私塾學習。同年,張愛玲的姑媽張茂淵(1898-1991)赴英國留學,母親黃素瓊改名黃逸梵,撇下子女陪同前往。張志沂遂將所納之外室接到家中,並沉迷於鴉片。1928年,黃素瓊從英國回國,張家搬回上海。1930年,張煐被改名為張愛玲,這是為了上中學報名方便。「愛玲」為英文「Eileen」的譯音。同年,張愛玲的父母離婚,張愛玲跟隨父親生活,居住在寶隆花園(今延安中路740弄10號),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和姑媽張茂淵住在法租界白爾登公寓(今陝西南路213號)。1931年,張愛玲進入上海白利南路(今長寧路1187號)美國聖公會所辦的貴族學校聖瑪利亞女中就讀。並且開始閱讀紅樓夢。1932年,張愛玲在該校的校刊上發表了她的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1933年,在該校刊發表她的第一篇散文《遲暮》。1937年,在一些刊物上發表了多篇小說,並在這一年從中學畢業。1934年,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與民國政府前總理孫寶琦之女孫用蕃(36歲)在國際飯店舉行婚禮。張愛玲完成《摩登紅樓夢》,父親張志沂為之撰回目。1938年,張愛玲與繼母和父親發生衝突後,離家出走投奔母親黃素瓊。1939年,她獲得倫敦大學的獎學金,準備前往留學,卻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改入香港大學文學院。[5]。在香港大學求學期間,張愛玲結識終生朋友,斯里蘭卡女子炎櫻(Fatima Mohideen)。[編輯] 上海女作家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到12月25日,日軍佔領香港,1942年,張愛玲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到上海。她就讀於聖約翰大學,但是兩個月後就因為經濟窘困輟學,這時她選擇從事文學創作為生。當時她租住赫德路愛丁頓公寓(常德公寓,現址上海市常德路195號)51室(1942年遷至65室),與姑母張茂淵為鄰。最初她為英文報刊撰寫影評,1943年春,張愛玲見到了上海著名作家和編輯周瘦鵑,獲得賞識,在1943年和1944年的兩年中,得以連續發表多篇轟動性的中短篇小說,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在淪陷時期的上海一舉成名。1944年,張愛玲結識汪精衛政權宣傳部次長、作家胡蘭成,並與之交往。1944年8月,胡蘭成與兩位夫人離婚後,與張愛玲在上海秘密結婚(婚禮上只有炎櫻和胡蘭成的侄女胡青芸在場)。不久,胡蘭成前往武漢辦報,在醫院期間誘惑了一名17歲的護士周訓德,並與之同居。一年之後,1945年8月,日本投降,胡蘭成化名張嘉儀,逃亡到浙江溫州,任教於溫州中學。在流亡期間,胡蘭成與范秀美同居。1946年2月,張愛玲曾前往溫州探視。1947年6月10日,張愛玲寫信與逃亡中的胡蘭成分手。1946年,張愛玲與電影導演桑弧合作寫作劇本,頗為成功。1949年上海政權更替後,張愛玲留在上海3年時間。1950年夏,張愛玲曾經參加上海文藝代表團到蘇北農村參加土改兩個月時間,但是由於無法寫出政府要求的「歌頌土改」的作品,頗感困惑。她感到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格格不入,加之與胡蘭成的關係,面臨政治方面的壓力,於是在1952年7月,聲稱「繼續因戰事而中斷的學業」,隻身離開中國大陸,遷居到香港[6]。張愛玲在香港期間,任職於美國新聞處(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開始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小說的故事背景是「土改」時期。由於作品與當時中共的主流格調不合,被作為「毒草」而批判。在大陸文學界,張愛玲也因此長期被作為反面典型,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所改觀。[編輯] 美國時期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1956年3月到6月,生活窘迫的張愛玲居住在新罕布殊爾州彼得堡的麥克道威爾文藝營 (MacDowell Colony),在此她結識了65歲的左翼劇作家賴雅 (Ferdinand Reyher) 並懷孕,同年8月14日,兩人結婚。但由於各種原因,張愛玲在寓所進行人工流產。1960年7月,張愛玲成為美國公民。張愛玲在美國翻譯清代小說《海上花》,或寫作回憶舊上海的作品,而賴雅為左翼作家,兩人的作品均不為美國主流社會接受,因此他們夫婦生活頗為窘迫。後來依靠台灣《皇冠》出版集團再版其1940年代的小說抽取版稅維持生活。1961年,張愛玲到香港和台灣尋求機遇,這是她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訪台灣,曾與其表姪女張小燕會面[7]。張愛玲先到台北,由名畫家席德進帶她四處看訪,又在作家王禎和的陪同下到花蓮觀光。本世紀初,張愛玲一篇描寫台灣遊記的《重訪邊城》中文手稿曝光,這是目前僅見的張愛玲唯一一篇描寫台灣的文章。賴雅不斷中風,最終癱瘓臥床,於是張愛玲從香港回到美國照顧丈夫。1967年10月8日,賴雅去世,張愛玲獲邀擔任美國雷德克里芙學校駐校作家,並且開始將清朝的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 翻譯成為英文。1969年,張愛玲移居加州,受聘於柏克萊加州大學。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晚年於寓所深居簡出。1995年9月8日,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直接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同年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其遺願,將她的遺體在洛杉機惠提爾玫瑰崗墓園火化,沒有舉行公開葬禮。同年張之忌辰日(9月30日),林式同與幾位文友將其骨灰撒在太平洋。遺物則由友人宋淇、鄺文美夫婦處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1997年,旅美學者張錯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成立「張愛玲文物特藏中心」,得到宋淇遺孀鄺文美的同意,送了兩箱張愛玲的遺稿給南加大圖書館,發現《海上花》英譯稿竟就在其中。1953年,張愛玲離開上海的次年,她的父親張子沂在租住的上海江蘇路285弄28號吳家小客廳去世,終年57歲。1957年,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在英國倫敦去世,終年64歲,張愛玲沒有前去出席葬禮。1991年,張愛玲的姑母張茂淵在上海去世,終年93歲。1995年6月,張愛玲終生朋友炎櫻在紐約去世。張愛玲唯一的弟弟張子靜終身未婚,1997年10月12日,亦在上海江蘇路去世,終年76歲。張愛玲和張子靜均無子女。[編輯] 作品張愛玲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編輯] 1943年到1945年1943年到1945年,張愛玲在淪陷區的上海創作了一批重要的作品。[編輯] 1946年到1949年1946年,張愛玲與電影導演桑弧合作,寫作了《不了情》、《太太萬歲》等劇本。1948年,張愛玲發表《十八春》(後來改名為《半生緣》)。[編輯] 1949年到1952年[編輯] 1952年到1955年1954年,張愛玲在香港發表兩部長篇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小說的故事背景是「土改」時期。由於作品與當時中共的主流格調不合,被作為「毒草」而批判。在大陸文學界,張愛玲也因此長期被作為反面典型,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所改觀。張愛玲旅港期間曾居住於北角繼園街輝濃台。[編輯] 1955年以後1957年,張愛玲開始為香港電影業鉅子陸運濤的電影懋業公司編寫《情場如戰場》等劇本,直到1964年陸運濤飛機失事身亡。張愛玲的作品《怨女》、《流言》、《半生緣》及《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於1960、70年代先後由臺北皇冠出版社重新出版,且於1980年代暢銷海內外。張愛玲小說風格對台灣戰後文壇的小說流派影響深遠。電影劇本有由陳燕燕主演的《不了情》和《太太萬歲》。1967年,改編短篇小說《金鎖記》為《怨女》,又名《北地胭脂》。1968年,《十八春》的內容經過修改以後重新定名為《半生緣》,在《皇冠》雜誌、香港《星島晚報》進行連載。1991年,《張愛玲全集典藏版》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2月,台灣皇冠文化集團在其50周年社慶之際,宣佈推出張愛玲的遺作《同學少年都不賤》,這本突然曝光的著作據稱是張愛玲的最後一部遺稿。其後該書的簡體中文版權也由天津人民出版社獲得。2005年,皇冠出版社與大陸的書商合作,委託陳子善先生擔任主編,收錄她以往未曾正式結集出版的散文、電影劇作、親筆插畫和個人遺物的照片,輯成新書《沉香》。2009年2月23日,帶有自傳色彩的《小團圓》在台灣由皇冠文化出版。[8]隨後在港出版,4月在大陸上市[9]。[編輯] 主要作品[10][編輯] 短篇小說• 張愛玲.《封鎖》.• 張愛玲.《心經》.• 張愛玲.《色,戒》. 2007年被導演李安搬上銀幕,影片與小說同名,並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編輯] 中篇小說• 張愛玲.《金鎖記》. 曾分別改編成電視劇《金鎖記》、《金鎖記》2005年國立國光劇團改編成京劇《金鎖記》• 張愛玲.《第一爐香》.皇冠文化.ISBN 9573305445.• 張愛玲.《傾城之戀》.皇冠文化.ISBN 9573305437. 曾改編成電影《傾城之戀》、舞台劇《傾城之戀》•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 曾改編成電影《紅玫瑰白玫瑰》• 張愛玲.《同學少年都不賤》.皇冠.ISBN 9573320223.[編輯] 長篇小說• 張愛玲.《秧歌》.皇冠文化.ISBN 9573305399, ISBN 9624510210.• 張愛玲(1992年).《半生緣》.皇冠.ISBN 9573305453, ISBN 9624510059. (又名《十八春》):曾改編成電影《半生緣》、舞台劇《半生緣》、電視劇《半生緣》• 張愛玲(1992年).《赤地之戀》.皇冠文化.ISBN 9573305402, ISBN 9624510040.• 張愛玲(1991年).《怨女》.皇冠文化.ISBN 9573305429, ISBN 9573305399, ISBN 9624510067, ISBN 9624510210. 曾改編成電影《怨女》[編輯] 散文集• 張愛玲(1991年).《流言》.皇冠文化.ISBN 9573305410, ISBN 9624510229.• 張愛玲(1991年).《惘然記》.皇冠文化.ISBN 9789573305507, ISBN 9624510237, ISBN 957330550X.[編輯] 學術研究• 張愛玲(1992年).《紅樓夢魘》.皇冠文化.ISBN 9789573305477, ISBN 962451058X.[編輯] 譯作• 張愛玲.《海上花開》.皇冠文化.ISBN 97895733-05484.• 張愛玲.《海上花落》.皇冠文化.ISBN 9573305496.• 張愛玲(1992年).《愛默生選集》.皇冠.ISBN 9573306778.[編輯] 電影劇本• 張愛玲.《不了情》.• 張愛玲.《太太萬歲》.• 張愛玲.《小兒女》.[編輯] 其他• 張愛玲(1944年7月年).《自己的文章》.上海:《新東方》雜誌.• 張愛玲.《張看》.台北:皇冠文化.ISBN 9573305461.• 張愛玲.《對照記》.皇冠文化.ISBN 9789573310921.• 張愛玲(1991年).《餘韻》.皇冠文化.ISBN 9789573305521, ISBN 9624510377.• 張愛玲(1991年).《回顧展 1》.皇冠.ISBN 9573305437, ISBN 9624510075.• 張愛玲(1991年).《回顧展 2》.皇冠.ISBN 9573305445, ISBN 9624510083.• 張愛玲(2003年).《續集》.皇冠文化.ISBN 9573305518, ISBN 9624511705.• 張愛玲(2005年).《沉香》.皇冠文化.ISBN 9573321750.• 張愛玲(2009年).《小團圓》.臺北、香港/內地:皇冠文化/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ISBN:9789573325208 , ISBN:9787530209981.[編輯] 張愛玲研究1944年5月,《萬象》月刊第三年第十一期發表了傅雷(筆名迅雨)的《論張愛玲的小說》的評論文章,成為評論張愛玲小說評論文章的奠基之作。胡蘭成曾經於1945年5月在《雜誌》月刊發表對張愛玲小說的評論《評張愛玲》。1961年,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夏志清出版《中國現代文學史》,高度評價張愛玲,認為《金鎖記》「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出色的中篇小說」。[編輯] 逸聞• 張愛玲在上海時,好奇裝異服。當時在上海漫畫家文亭所繪的「上海女作家三畫像」中 ,給同時期在上海活躍的著名女作家蘇青和潘柳黛的定義分別是「輯務繁忙的蘇青」和「弄蛇者潘柳黛」,而張愛玲的特徵則為「奇裝炫人」。• 民國時期,張愛玲、蘇青、關露、 潘柳黛是蜚聲上海文壇的四大才女。同一時期,上海還有一大批「小姐作家」。她們相互之間作矜持狀,各自談及同時代的女作家,都流露自傲,各不相讓:「目前女作家的作品,我不大讀」,「女作家的作品我從來不看」,...。蘇青與張愛玲則互唱互和彷彿唱雙簧:「只看張愛玲」(蘇青語),「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心甘情願的。」(張愛玲語)。潘柳黛在《論胡蘭成論張愛玲》中,對胡蘭成說張愛玲有貴族血液(李鴻章的重外孫女),尖刻地譏諷這關係就好像太平洋里淹死一隻老母雞,上海人吃黃浦江的自來水自稱「喝到雞湯」的距離一樣,以上海人腦筋之靈,不久將來,「貴族」二字,必可不脛而走,隨後果真有「貴族排骨麵」上市;後來張愛玲到香港,有人告訴她潘柳黛也在香港,張愛玲回答說:「誰是潘柳黛?我不認識。」• 香港大學文科就讀時有位好友炎櫻,張愛玲書中屢有描述,並錄下一些炎櫻語錄。張愛玲對炎櫻的描述有:「炎櫻姓摩希甸,父親是阿拉伯裔錫蘭人(今斯里蘭卡),信回教,在上海開摩希甸珠寶店。母親是天津人,為了與青年印僑結婚跟家裡決裂,多年不來往。炎櫻的大姨媽住在南京,我到他們家去過,也就是個典型的守舊的北方人家。炎櫻進上海的英國學校,任prefect,校方指派的學生長,品學兼優外還要人緣好,能服眾。我們回到上海進聖約翰大學,她讀到畢業,我半工半讀體力不支,入不敷出又相差過遠,隨即輟學,賣文為生。」[編輯] 參考資料• 蘇林,2004年1月6日,《張愛玲傳奇》,《聯合報》1. ^ 張愛玲手稿見物如見人港大展覽手稿遺物,明報,2007年10月16日,A26 生活版.於2009年11月17日查閱.原文:「張愛玲入讀港大的報名表,上面的出生日期為(1920年)9月19日,與後來申請美國綠卡時填的9月30日不同。」2. ^ 張愛玲<談色•戒>初稿及珍貴入學照在港展出,新華網,2007年10月16日3. ^ 張愛玲生平表,香港電台4. ^ 對於張家天津舊居有幾種說法:天津英租界32號路(小河道)61號,此路後名上海路,今併入南京路;天津法租界32號路61號,今赤峰道山東路口;英租界31號路61號(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的回憶),即今睦南道和平賓館附近,張愛玲天津故居的幾種說法5. ^ 張愛玲(1920-1995),香港電台6. ^ 於繼增:張愛玲1952年離開上海前的內心掙扎,《文史精華》7. ^ 台綜藝女王張小燕:我的確是張愛玲外甥女8. ^ 張愛玲《小團圓》面世 自傳味濃,明報9. ^ (簡體中文)酈亮(2009年3月20日).《小團圓》中文版:將尊重張愛玲的文字.中國青年報.於2009年3月21日查閱.10. ^ 華文世界最傳奇的作家! 張愛玲 eileen chang[編輯] 相關書籍• 《張愛玲作品欣賞》李振聲、張新穎。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 《蒼涼的海上花:張愛玲創作心理硏究》王朝彥、魯丹成。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1。• 《初挈海上花:評張愛玲國譯本〈海上花列傳〉的小說藝術》。陳永健。臺灣大地出版社,1997。• 《從女性主義視角重讀張愛玲的小說(哲學博士論文)》林幸謙。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中國語言及文學學部,1996。• 《荒野中的女體: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林幸謙。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解讀張愛玲經典》王光東主編。花山文藝出版社,2004。• 《想像張愛玲:關於張愛玲的閱讀研究》。劉鋒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周芬伶。台灣遠流出版,1999。• 《閱讀張愛玲》黃德偉編著。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1998。• 《再讀張愛玲》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 《張愛玲的風氣:1949年前張愛玲評說》陳子善編。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張愛玲地圖》淳子。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ISBN 9570518774• 《張愛玲的廣告世界》魏可風。臺灣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 《張愛玲的上海舞臺》李岩煒。臺灣未來書城股岩有限公司,2004。• 《張愛玲的世界》鄭樹森編選。臺灣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陳炳良。臺灣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3。• 《張愛玲評說六十年》子通、亦淸主編。中國華僑出版社,2001。• 《張愛玲硏究資料》於青、金宏達編。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 《張愛玲的文字世界》劉紹銘。台灣九歌,2007。ISBN 978-957-444-425-0• 《說不盡的張愛玲》陳子善編。台灣遠景,2001。ISBN 9573906678• 《浮花飛絮張愛玲》李黎著。台灣印刻,2006年11月初版。• 《魚往雁返:張愛玲的書信因緣》蘇偉貞主編。台灣允晨文化,2007年2月初版。• 《張愛玲的光影空間》劉澍、王綱。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ISBN 978-7-5012-3312-0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