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張文環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張文環


教育Wiki

  張文環,1909年生於嘉義縣梅山鄉,為日據時期重要作家、雜誌編輯。

目錄

生平

    1927年赴日本岡山中學就讀,再入東洋大學文學部。1932年與林兌、吳坤煌等組「文化サ-ワル」,九月遭日警取締,因而從東洋大學輟學,自修文學之道。1933年與吳坤煌、王白淵、巫永福、蘇維熊、施學習、陳兆柏、楊基振、曾石火等人組織「台灣藝術研究會」,發行純文學雜誌《福爾摩沙》,發表小說〈早凋的蓓蕾〉。

  1934年《福爾摩沙》第二號出刊,發表小說〈貞操〉。1935年,張文環以小說〈父親的顏面〉入選《中央公論》小說徵文第四名,之後為台灣文藝聯盟東京分盟活躍份子。二月,參加「台灣文藝聯盟東京支部」第一回茶會,發表小說〈自己的壞話〉、〈哭泣的女人〉、〈父親的要求〉于《台灣文藝》;〈重荷〉于《台灣新文學》。

  1936年, 發表小說〈部落的元老〉及隨筆〈被迫用上的題目〉于《台灣文藝》。1937年,與定兼波子(張芙美)結婚。發表小說〈豬的生產〉于《台灣新文學》。

  1938年返臺擔任《風月報》編輯、翻譯徐坤泉大眾小說名著《可愛的仇人》,並任職於台灣映畫株式會社;發表評論〈文章與生活〉、散文〈先覺者的悲哀〉、小說〈兩個新娘〉于《風月報》。

  1940年發表長篇小說〈山茶花〉連載于《台灣新民報》;評論〈台灣文學的將來〉、散文〈我的自畫像〉、小說〈辣薤罐〉、散文〈吾友張星建氏側寫〉于《台灣藝術》;小說〈憂鬱的詩人〉、散文〈檳榔籠〉于《文藝台灣》。

  1941年脫離《台灣文藝》,與黃得時、王井泉、陳逸松、中山侑等人組「啟文社」,創辦《台灣文學》,與西川滿主持之《文藝台灣》分庭抗禮。發表小說〈藝旦之家〉、〈論語與雞〉于《台灣文學》;小說〈部落的悲劇〉于《台灣時報》;散文〈酒是稚氣還是邪氣〉于《文藝台灣》;評論〈台灣文化的自我批判〉于《新文化》;散文〈媽祖〉于《民俗台灣》。

  1942年發表小說〈夜猿〉、〈頓悟〉、〈閹雞〉、〈地方生活〉于《台灣文學》;散文〈無救的人們〉、〈地相學〉于《民俗台灣》。十月與西川滿、濱島隼雄、龍瑛宗赴東京參加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

  1943年以小說〈夜猿〉與西川滿同獲頒皇民奉公會第一回台灣文學賞,並與王井泉、林博秋、呂赫若、呂泉生、楊三郎等百餘人組織「厚生演劇研究會」,於台北永樂座舉行「第一回研究發表會」,其中原作〈閹雞〉由林博秋改編為舞臺劇公演,佳評如潮,在當時造成相當大的迴響。日據末期以作家職被徵召擔任皇民奉公會參議等職。十一月,《台灣文學》奉命廢刊。

  1944年出任台中州大里莊長,熱心地方政治。1946年當選第一屆台中縣參議員,1947年代理能高區署長。戰前可算是日文創作最豐者,戰後停止創作,228事件後漸離公職。

  晚年利用業餘創作,1975年撰寫長篇小說《地に這うもの》在日本推出,獲日本圖書出版協會推薦為優良圖書,中譯本《滾地郎》由廖清秀先生翻譯,在台灣出版。

  1978年完成《從山上望見的街燈》初稿後,2月12日不幸因心臟病辭世,享年70歲。

文學創作

  張文環描繪民眾圖像,以傳統的思想揭露人性的醜惡。他擺脫了早期作家平鋪直敘的寫作方法,以倒敘的手法來寫作,如〈閹雞〉、〈藝旦之家〉;同時運用許多對比手法,如〈夜猿〉寫親情,以及母子對比。他細膩刻畫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辣薤罐〉中,用次要人物來烘托主角形象。

著作

期刊、報紙、散篇

1933年 〈落蕾〉(早凋的蓓蕾),《フォルモサ》(即《福爾摩沙》)創刊號。

1934年 〈貞操〉,《福爾摩沙》第2號。

1935年 〈父の顏〉(父親的顏面),入選《中央公論》小說徵文第四名。〈自分の惡口〉(說自己的壞話),《台灣文藝》。〈泣いていた女〉(哭泣的女人),《台灣文藝》2卷5號。〈父の要求〉(父親的要求),《台灣文藝》2卷10號。〈重荷〉,《台灣新文學》創刊號。

1936年 〈部落の元老〉(村莊的元老),《台灣文藝》3卷4、5號。〈強いられた題目〉(被迫用上的題目),《台灣文藝》。

1937年 〈豬的生產〉,《台灣新文學》2卷3號。

1938年 〈兩個新娘〉,《風月報》73期。〈先覺者的悲哀〉,《風月報》。〈文章與生活〉,《風月報》69期。

1940年 〈山茶花〉,《台灣新民報》。〈台灣文學的將來〉,《台灣藝術》創刊號。〈辣薤罐〉,《台灣藝術》2號。〈我的自畫像〉,《台灣藝術》。〈吾友張星建氏側寫〉,《台灣藝術》。〈憂鬱的詩人〉,《文藝台灣》1卷3號。〈檳榔籠〉,《文藝台灣》。榔籠〉,《文藝台灣》。

1941年 〈藝妲の家〉(藝旦之家),《台灣文學》1卷1號。〈論語と雞〉(論語與雞),《台灣文學》1卷2號。〈部落の悲劇〉(村莊的悲劇),《台灣時報》8月號。〈酒は稚氣か邪氣か〉(酒是稚氣還是邪氣),《文藝台灣》。〈媽祖さまの緣談〉(媽祖的婚事),《民俗台灣》。〈台灣文化の自己批判〉(台灣文化的自我批判),《新文化》8月號。

1942年 〈夜猿〉,《台灣文學》2卷1號。〈頓悟〉,《台灣文學》2卷2號。〈閹雞〉,《台灣文學》2卷3號。〈地方生活〉,《台灣文學》2卷4號。〈救はれぬ人人〉(無救的人們),《民俗台灣》。〈地相學〉,《民俗台灣》。

1943年 〈迷兒〉,《台灣文學》3卷3號。〈羅漢堂雜記〉,《台灣文學》。〈台灣民謠〉,《台灣文學》。〈角は犬のもの〉(狗本來有角),《民俗台灣》3卷4號。〈老娼撲滅論〉,《民俗台灣》。

1944年 〈土の匂い〉(泥土的芳香),《台灣文藝》1卷3號。〈雲の中〉(雲之中),《台灣文藝》1卷5號。〈增產戰線〉,《台灣文藝》。〈臨戰決意〉,《台灣文藝》。

1946年 〈寄語台灣青年〉,《新生報》。〈從農村看省參議會〉,《新生報》。〈臺拓的土地問題〉,《新生報》。

1965年 〈難忘當年事〉,《台灣文藝》2卷9期。

出版書籍

1975年 《地に這うもの》,日本東京都:現代文化社。1976年 《滾地郎》,台北市:鴻儒堂。1990年 《張文環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2年 《張文環全集》,台中縣豐原市: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翻譯作品

1998年 《可愛的仇人》,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評價

  張文環的作品雖缺乏抗日精神,但是卻具有大漢民族高度知命、率直的性格和人道思想。

  在日治時期,臺灣作家的處境十分困難,因此要有非常的生存之道。日本學者野間信幸在〈張文環的文學活動及其特色〉中說,張文環在戰爭時期處理困境的模式有三:『第一,顧左右而言他。第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第三,當機立斷,委曲求全。』

  彭瑞金曾說:『張文環本身可以說是謎一樣的作家。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看,在他的作品裡難以找到反日的成分,反過來說,從台灣人的角度來看,也找不到他抗日的成分。張文環他具有寫實主義的風貌,但是卻不具批判性,而是傾向自然主義的客觀的呈現。』或許就是因為這樣,在他與西川滿的《文藝台灣》分庭抗禮之時,西川滿仍無法以他戰時的身分對其文學作品進行打壓。

  劉登翰也說過:『張文環是用寫實主義手法來描寫社會問題和家庭問題。對弱小人們的不幸遭遇寄予深厚的人道主義同情,對人性中的自私給與無情的揭露和鞭撻,但是這一切都在冷靜的描寫中進行。沒有賴和的尖銳指控,沒有楊逵的社會主義理念,也沒有吳濁流的冷笑,可是他透過他那寬闊的人道主義情懷,還是能夠讓人感受到他寫作所蘊含的寫實主義的力量。』

  葉石濤則說:「張文環文學的特質在於他濃厚的人道精神。他以為在這個世界裡,有些地方是連做人的條件都缺乏的,簡言之,他所關懷的是頑強地紮根於土地的農民,那被欺凌、被虐待的生活,剛好日據時代的殖民地台灣,正是此種缺乏做人條件的地方。」

參考資料

彭瑞金:〈從小說《奔流》看戰爭時期臺灣作家的邊緣戰鬥 〉

野間信幸:〈張文環的文學活動及其特色〉,涂翠花中譯發表於1992、5、1《台灣文藝》創新十號。

外部連結

台灣文學資料庫-張文環

小說家張文環(1909–1978)逝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