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心理社會理論_艾里克森(E._Erikson)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心理社會理論_艾里克森(E._Erikson)


教育Wiki

目錄

緣起

艾里克森的父母親為丹麥人,父母離異後,隨父母遷居至德國,母親也改嫁於一位猶太醫生,但也因為如此,使他在身分上引起了困擾。而後因為歐洲不安定,在1939年時歸化美國,也才更名為Erik Erikson。他根據自身人生經驗及多年從事心理治療觀察所見,發展出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艾里克森社會心理發展階段是根據艾里克‧艾里克森描述,將正常人的一生,從嬰兒期到成人晚期,分為8個發展階段 。在每個階段,個人都面臨、並克服新的挑戰。每個階段都建築在成功完成較早的階段任務的基礎之上。如果未能成功完成本階段的挑戰,則會在將來再次造成問題。

1950年代,艾里克‧艾里克森創立這個理論,作為對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性心理發展階段的改進。艾里克森接受佛洛伊德理論的觀念(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以及佛洛伊德性心理發展中的幼兒性欲),但是反對佛洛伊德試圖單純以性欲為基礎來描述人格。此外,艾里克森批評佛洛伊德originology的觀念。就是說所有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經驗。根據艾里克森,童年早期的經驗很重要,但是個體仍能在社會環境內得到發展。艾里克森相信童年對於人格發展非常重要,與佛洛伊德不同,認為人格在5歲以後繼續發展。在他最有影響的著作《兒童與社會》1950年中,他將人的一生分為8個社會心理發展階段。


階段

嬰兒期(出生-18個月)

  • 社會心理危機:信任對不信任

這個階段母親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否有密切地關心嬰兒的需要並迅速的回應?信任使嬰兒願意讓母親離開視線,而不信任則會使嬰兒甚至終身懷有不安全感。

  • 主要問題: 我的環境可信嗎?
  • 中心任務: 接受照料
  • 正面結果: 信任人與環境
  • 自我品質: 希望
  • 重要關係: 父母


幼年(18個月-3歲)

  • 社會心理危機:自主對羞怯、懷疑

排泄訓練可能影響兒童社會關係發展,若父母親能有耐心、態度溫和的對待兒童的行為結果,使其嘗試自我控制,對行動也更有信心,反之,若要求過於嚴厲,可能使兒童因闖禍而感到羞愧,進而對自己產生懷疑,變得畏首畏尾。

  • 主要問題: 我是否需要得到其他人的幫助?
  • 中心任務:模仿
  • 正面後果:自豪
  • 自我品質: 意志
  • 重要關係:父母

童年早期(3-5歲)

  • 社會心理危機:創造進取對內疚

此時兒童在語言、動作、思考各方面都有增進,若能給予兒童適時表達自己的主張,並給予適當的保護與指引,有助於兒童去實現自己所訂定的目標,反之,若不給予支持,則可能因此變得內疚或壓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 中心任務: 認同
  • 正面後果: 能發起活動並喜愛學習
  • 自我品質: 目的
  • 重要關係: 家庭

童年中期(6-10歲)

  • 社會心理危機:勤奮對自卑

正式進入學校的時期。此時適時的鼓勵很重要,若父母期望過於高不可攀,可能造成兒童的自卑心理。

  • 中心任務: 教育
  • 正面成果: 獲得學習能力,成就感
  • 自我品質: 能力
  • 重要關係: 學校

青春期(11-18歲)

  • 社會心理危機: 自我認同和角色混淆

此階段要解決認定與認定混淆的衝突。在這個時期,需要弄清楚「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以這個「自我認定的形象」為基準來探索未來。反之,將會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將使自己成為怎樣的一個人。許多青少年的不良適應行為,就常是角色混淆的結果。

  • 中心任務: 同輩群體
  • 正面後果: 強烈的團體歸屬感,為將來準備計畫
  • 自我品質: 忠誠
  • 重要關係: 同輩群體

成人早期(18-34歲)

  • 社會心理危機: 親密對孤獨

親密關係包含著犧牲與妥協,要達到此種關係,必須靠青年期所獲得的認定感。若不能確立自我認定的形象,對本身缺乏正確的認識,無法做適切的定位,也就不能對他人做永久性的承諾,而形成一種與人疏離的情況。

  • 中心任務: 關心
  • 正面後果: 組成密切關係,和他人分享
  • 自我品質: 愛
  • 重要關係: 配偶、朋友

成人中期(35-60歲)

  • 社會心理危機: 繁殖對停滯

涵蓋了整個成年的歲月。在此階段主要的動機,是求得對家庭和社會有所貢獻,若不能達成這個心願,會意志消沉,變得消極。

  • 中心任務: 創造力
  • 正面後果: 養育兒童或幫助下一代
  • 自我品質: 關心
  • 重要關係: 工作場所 - 社區 & 家庭....

成人晚期(60歲-去世)

  • 社會心理危機:自我完善對失望

即對自己一生的經歷做檢視與統整。如果細數一生都能感到滿意,還值得回味,便能平心靜氣地歡度餘年,反之則會滿懷失望和空虛的心情,平添悔恨。

  • 中心任務: 反省
  • 正面後果: 對一生感到滿意
  • 自我品質: 智慧
  • 重要關係: 人類
參考資料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臺灣東華。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黛安娜‧巴巴利亞、莎莉‧歐茨(1994)。發展心理學(黃惠真譯)。台北市:桂冠。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