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計量取向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心理計量取向
詞條名稱:心理計量取向
教育Wiki
心理計量取向(psychometric approach)
目錄 |
定義
- 心理計量取向主張人的行為是由許多特質及因素所組成的,他們採心理計量法來確認智力所包含的特質與因素並測量之,故心理計量取向傾向以傳統式的智力測驗來量化智力。
理論重點
1.斯皮爾曼(Spearman)─二因論:斯皮爾曼主張心製的運作由兩大因素左右:
- 普通因素(G因素):為個人的普通能力。
- 特殊因素(S因素):為個人的特殊能力。
2.桑代克(Thorndike)─三因論:桑代克將智力分成三種能力:
- 抽象智力:運用符號表徵進行抽象思考的能力。
- 機械智力:運用肢體感官進行操作的能力。
- 社會智力:人際互動的能力。
3.卡特爾(Cattell)─智力型態論:卡特爾主張智力分兩種:
- 流體智力:為個人的基本能力。受先天影響較大,隨年齡增加而下降。
- 晶體智力:為個人經學習後擁有的能力。受後天影響較大,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 卡特爾認為智力測驗測得的僅是流體智力,忽略了經體智力的作用,他的理論開啟老年的智力及記憶力的研究。
4.賽斯通(Thurstone):群因論:賽斯通主張心智的運作包含七種基本能力,並依此編著「基本心能測驗」。
- 語文理解:閱讀時理解文章的能力。
- 語言流暢:用字遣詞與聯想的能力。
- 數的運算:數字運用與計算能力。
- 空間能力:感官與空間的運用及判斷。
- 記憶力:對一般事物的記憶聯想。
- 知覺速度:觀察與區辨能力。
- 一般推理:推理判斷的能力。
5.基爾福(Guiford)─智能結構論:基爾福強調個體的心理歷程,以思考為中心,提出智力結構的動態運作觀點,它主張心智是內容的運作而產生成果,從這三個變項中共產生5*5*6=180種因素:
- 思考的內容:指能引起思考的刺激原。
A.視覺。 B.聽覺。 C.符號。 D.文字意義。 E.行動。
- 思考的運作:指思考的運作歷程。
A.認知。 B.短期記憶。 C.長期記憶。 D.擴散思考。 E.聚歛思考。 F.評價。
- 思考的產物:指思考結果的運用。
A.單位。 B.類別。 C.關係。 D.系統。 E.轉化。 F.應用。
- 基爾福─智能結構論的意義:
- 1.強調智力包含心靈的運作。
- 2.強調智力包含擴散性思考,為創造力的發展開啟研究。
- 3.強調感官、社會能力的教育。
總結
- 心理計量學利用特定智力因素所編纂智力測驗為工具,恐將人類的智能窄化,此為他們被批判之處。心理計量學所發展出的智力測驗為一標準化、客觀化的測驗,能看出智力與學習間的關係,對於剛準備學習的兒童而言,心理計量學的智力理論藉由智力測驗提供瞭解兒童的基礎,期望依學生的智力程度設計難易度適宜的課程,達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此為心理計量學的貢獻。
關鍵字
- 中文關鍵字:心理計量取向
- 英文關鍵字:psychometric approach
參考資料
- 何薇玲著。幼兒發展與輔導,2012年七版,頁5-5.6.7,高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