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情感性疾患
教育Wiki
目錄 |
情感性疾患的情緒主要表現主要分為兩類
(1)極度的心情混亂
(2)過度的傷心與難過、喪失快樂感
1. 憂鬱症(depressive disorder):症狀表現:主要特徵是過度難過的心情和失去快樂感,其症狀表現需持續兩個星期以上.此外,憂鬱症會有的症狀還包括:煩躁不安、失去希望、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飲食異常(突然暴食或厭食)、睡眠異常(睡眠時間異常便長或短)、過度亢奮或行動遲緩、感到罪惡感、不能專心、健忘以及出現自殺的傾向。[註一]
2. 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症狀表現:其症狀為躁期和鬱期的交替出現,在躁期的時候患者會變得很亢奮和聒噪,有的人甚至會變得易怒,他們會對自己有強烈的自信和非理性的樂觀,然後沒有睡眠的慾望,想積極參與活動。但是當躁期結束之後,他們就會因為躁期時所表現的行為而陷入嚴重的憂鬱。躁鬱症出現的頻率是因人而異的,有人會在一段正常的狀態後突然出現躁鬱的傾向,有的人則是持續在躁症和鬱症之間來回交替。[註二]
1. 心理分析取向:由佛洛伊德所提出的說法,他假設當個體失去重要他人時,會感受到傷心難過等負面情緒。為了彌補失去重要他人的悲傷感,會先內在投射或認同重要他,若一旦無法因此被補償,就會對重要他人表現出負面的情緒,進而將負面情緒導向自己,而產生憂鬱症。[註三]
2. 認知取向︰
(1) 認知理論由貝克(1974)所提出.他認為功能的負向想法與信念是造成憂鬱症的主要原因。
(2) 習得無助理論:由Seligman(1974)提出,意指個體經過學習或馴化的過程之後,對於可以阻止的負面刺激採取消極不行動的作為。
3. 生物醫學取向
(1) 腦部異常:躁鬱症和憂鬱症患者的海馬迴、前額葉皮質有縮小,並且有活動量降低的現象,但兩者在杏仁核的活動量並不相同,憂鬱症是降低的,而躁鬱症患者在躁症發作時,其活動量是升高的。
(2) 神經傳導物質:憂鬱症和躁鬱症中的躁症發作時,兩者的血清素的量是低的,但在正腎上腺素中,憂鬱症患者是少的,而躁症發作時是多的[註四]。
(3) 遺傳因素:憂鬱症的遺傳率約有37%,而躁症約為85%,故遺傳因素是造成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註一] Richard J. Gerrig with Philip G. Zimbardo.(2010). P454. MA: Pearson Education, Inc.
[註二] Richard J. Gerrig with Philip G. Zimbardo.(2010). P454-455.MA: Pearson Education, Inc.
[註三]陳皎眉,《心理學》p503,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民國99年1月。
[註四]陳皎眉,《心理學》p504,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民國99年1月。
相關教學資源(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