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情緒勞動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情緒勞動


教育Wiki

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ur)由Arlie Hochschild所提出,在社會中存在著明確的情感規則(feeling rules),而它具體地規範了人們在特定的場合中所必須展現出合宜的情緒或情感,例如:出席親朋好友的婚禮時,則必須表現出幸福、快樂的樣子,即便心中真實情緒並非如此,仍應如此對外展現。相反的,若在喪禮中,則所有的人都必須表現出哀戚、悲傷與難過,縱使心裡充滿愉悅、快樂等仍應壓抑其情緒。一般若無法依照社會的情感規則做出符合情境的情緒展演、表現,就會觸犯既定的社會規範。因而,在很多情形下,人們必須自我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緒,以便做出社會認為符合當時情境的情緒展演,Hochschild將這種情緒稱情緒工作(emotional work),而當情緒工作被組織到就業市場,成為企業賺取利潤的一環時,她將之稱為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ur)。日常生活中,女性經常扮演提供情緒工作的角色,例如:母親必須負責安慰在學校或職場上情緒受挫的小孩或丈夫。而職場上,無酬勞的情緒勞動幾乎是服務業女性日常勞動的縮影。以空服員為例,服務業女性必須隨時管理自己的情緒,面帶微笑,提供乘客親切服務的特殊勞動現象,即為一顯例。不論對同事或客戶,永遠必須面帶笑容,耐心地提供服務,情緒勞動為企業帶來優良的業績與良好形象,但卻是無酬勞回報的工作。註1

參考資料

註1: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2009三版)。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