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成長團體
教育Wiki
成長團體(Growth Group)
目錄 |
- 成長團體是一種情緒和認知並重的教育方法,以小團體的型態呈現,使成員在自由、安全的氣氛下,彼此互相尊重與接納,而能坦誠開放交換解決問題的意見,或分享生活經驗,並透過團體互動的歷程,促進自我了解與成長,學習改善人際的技巧,進而達成自我實現。(Trotzer,1977)
- 關於成長團體的組成、方式與名稱,目前仍有許多不多意見,不過對團體的目標與認定,卻傾向於一致的。
最常見的成長團體是訓練團體、會心團體、敏感度訓練團體及學習團體。
1. 訓練團體
訓練團體為Lewin於1946年與其他同事所主持的訓練方案時,所發現訓練人際技巧的方法方。Lewin過世後,同事們先後成立基本社交訓練團體及設立國家訓練實驗室,繼續研究團體動力與團體過程,此後訓練團體就從美國各地發散,而這也是小團體最早所使用的名稱。
2. 會心團體
會心團體是由許多為社會學家與心理學家努力的貢獻,尤其以完形學派及Rogers最有貢獻,主要重點在團體中成員的成長。Rogers認為會心團體的基本原則是於密集的團體聚會中,創造安全的團體氣氛,使成員能卸下防衛與不安,坦誠表達自己的內在感受,了解他人與自己,改變個人態度、行為,並學習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
3. 敏感度訓練團體
敏感度訓練團體是J.Weir根據訓練團體經驗,於1946年所設立的成長實驗室,逐漸改變發展為個人成長團體,主要透過團體成員的互動,促進個人成長及增進對自己其他人的敏感度。
4. 學習團體
學習團體並非源於單一理論,而是結合各種派別,並吸收各種諮商理論的優點。成員都是學習者的角色,在一種結構性不高的團體運作下,把握此時此刻的原則,學習如何學習,以增進自我了解、改善人際關係。
成長團體的基本目標,就是在促進個人的成長。Trotzer(1977)認為,成長團體組織的目的,是經由團體過程協助心理健康的人變得更敏感、知覺,完全發揮功能和自我實現。成員被假定要對自己負責,並有能力處理曖昧情境和緊張的人際關係。
成長團體的發展過程沒有固定的模式與步驟,每個團體的過程都不盡相同,因此各家各派根據其理論及經驗都提出了團體進行方向,雖然名詞不大相同,但仍有脈絡可循。吳典武(1976)提出團體進行的四階段:1.參與階段2.轉換階段3.工作階段4.結束階段。Trotzer(1977)認為,團體進行過程則分為五階段:1.安全與信任階段2.接納階段3.責任階段4.工作階段5.結束階段。
- 中文關鍵字:成長團體
- 英文關鍵字:Growth Group
註1. 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2010,二版)。團體輔導 (244~247)。臺北市:心理出版。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