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批判教育學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批判教育學


教育Wiki

目錄

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

介紹

批判教育學,又譯批判教學論,源自於批判理論、解構主義和新馬克斯主義,強調教室應該成為一個智識抗拒(intellectual resistance)的戰場,用以對抗社會對於個人之角色、生活與主體性的界定與建構。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此一理論的教師,基本上是期望透過正式教育而促進民主文化的實現。[註1]

批判教育學的主張與目標

1. 教育的功能不僅是產生知識,也在製造各「政治主體」(political subjects)。因此,學校必須運用批判教育學以發展民主教育。

2. 後現代教育理論及批判教育學必須以「倫理道德」做為中心關切議題。

3. 批判教育學必須關切後現代社會所注意的「差異」議題(例如性別、族群),並藉此促進社會的改革與轉變。學生必須知道「差異」聲音與認同的社會建構歷程為何,了解這些差異現象和歷史與社會勢力的關係為何,並且知道如何運用這些差異以促進社會改革。因此,學校課程教學應該更符合民主社會的理念,以促使「差異」能夠平等的發聲。

4. 在課程教學中運用批判性語言,以對抗課程教學中的大型敘事(grand narratives),並表達對於差異的關切。

5. 分析傳統課程教學之中所忽略的「差異」為何,並且比較分析各種相互矛盾的對話,藉以創造新的知識形式。因此,教學乃是一種政治活動,目的在對抗大型敘事的霸權。

6. 後現代的批判教育學應該透過「分析和可能性之語言」的運用,協助教師與學生發展變革的意識。換言之,一方面針對現狀進行批判,另一方面則發展社會改革所最需要,最關鍵的可能性。

7. 在批判教育學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扮演一個「轉化的知識份子」。教師不應侷限自己在學校活動之內,他應該積極參與社區的民主政治活動,傳達他們的聲音。批判教育學應該協助教師與學生檢討種族主義、性別主義、階級主義,使被邊緣化的弱勢團體能夠發聲,藉以找出社會改革的可能性。

註解

[註1]譚光鼎(2010)。教育社會學,頁19。學富。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