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拒學症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拒學症


教育Wiki

拒學症(School refusal)

目錄

前言

拒學症過去也被稱為懼學症,而懼學一詞是由美國精神科醫生Johnson(1941)年所提出,根據心理動力學取向,他們認為懼學症因為對學校潛藏著強烈烈的莫名壓力與恐懼,而且會伴隨多種身心症狀,是一種學校適應的障礙的情緒障礙症。在1960年代後歐美各地開始有些醫生因為兒童的對上學的恐懼,出現逃避或拒學上學情況,因此開始稱之為拒學症。到了1995King,Ollendick&Tonge也開始將兒童上學困難的現象稱為拒學症。(註1)

定義

Berge(1969)對拒學症提出以下定義:

1. 對上學有嚴重的困難,通常有持續的缺席。
2. 嚴重的情緒低落,在面對上學時,會表現是極度的害怕、嚴重的易怒、發脾氣、抱怨身體不適。
3. 父母親也會在明知孩子要上學的情況下,讓孩子在家。
4. 沒有顯著的反社會人格。
吳武典(民81)認為拒絕上學表現的兒童大多是較年幼而依賴性較強的,可能幼時分離焦慮的不當延續或與家庭氣氛有關,因常伴隨心身症的症狀,所以常歸因為內在情緒問困擾,而且有一種強迫性的傾向。
症狀

拒學症大多涵蓋三部分,分別為身心症狀、抗拒行為、心理症狀。

身心症狀

在面對上學時會出現,肌肉緊張、呼吸不順、臉色蒼白、頭痛、胃痛等,但在生理上卻無任何異常病因,而當這些孩童被強迫上學後,常常會因為身體不適到保健事休息的情況。而如果有順利逃避上學的孩童,會在請假後症狀減緩。

抗拒行為

孩童會出現口語上的拒學、反抗上學、發牢騷、哭訴、易怒、等現象。有的甚至會抗拒離開家哩,而有些則會出門上學後,到了學校,再度返家。

心理症狀

孩童會有不良適應性的恐懼和過度的焦慮;有些則會擔心和父母分離;有的則會對於學校中某些特定事物有嚴重的恐懼,甚至有些會出現憂鬱現象。(註1)

病程

盛行率大約為百分之五,一般發生可分為三個主要的年齡層:剛開始是在五到六歲剛上小學階段,可能主要原因為新學校適應問題;而再來為十一至十二歲國小剛上國中階段;最後則是十六、七歲國中上高中階段,國高中階段原因可能是為人際互動、課業壓力、學校管效方式等。在小學階段雖然孩童會拒絕上學,但父母多半能強迫他上學,然而上國高中以後,學童就可能會叫不動,所以較可能拒學成功。拒學的情形,男女發生的機會相當,沒有特別的社會文化差異性。

輔導

處理方式首先必須了解拒學的原因,並在仔細評估結果後,才能對症下藥。對於兒童可利用行為改變技術中的增強,以獎勵的方式鼓勵並增強學生上學的動機,若是因為分離焦慮所產生的拒學,可透過系統減敏感法治療。而父母及學校老師方面,兩者需相互配合,給予兒童更多的包容及彈性,以減輕在學業方面的壓力。(註1)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拒學症、懼學
英文關鍵字:School refusal
參考資料
註1.兒童行為評估與輔導/曾瑞真著 (初版) 台北市:天馬p.377~397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