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捻亂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捻亂


教育Wiki

目錄

背景

在太平天國之亂爆發後沒多久,淮河和黃河之間的安歸北部也出現長達五年的捻亂。這個地區是中國少有暴亂頻仍的地區,主要原因是因為位於兩大河流域之間,水災、饑荒頻仍。土質不佳,水利設施又常遭破壞,使這個區域的人民很難完全依靠耕種為生。除了移民或到鄰近的地區作雇工外,從軍、走私或成為盜匪就成了當地常見的謀生手段。「捻」是淮北方言,出現可能在十八世紀初期,意思是「一股一夥」,捻軍起源於「捻子」,最初安徽、河南一帶有遊民捏紙,將油脂點燃,燒油捻紙用來作法,於節慶時聚眾表演,為人驅除疾病、災難以牟利。早期捻子是向鄉民募捐香油錢,購買油捻紙。後來,也有恐嚇取財、勒索而實與盜賊無異的現象。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數越多。除了綁架、勒索、搶劫之外,這些人和鹽的走私有密切關係。

爆發

十九世紀上半葉,淮北不斷受到洪水侵襲。一八五三年,黃河潰堤,離開了過去五百多年來一直占有的水道向北移。這次黃河改道帶來的水患,位淮北帶來致命的一擊,捻亂也在這一年發生。這些捻軍的領袖很多以前是鹽梟,而有私鹽販子組成的鹽民軍,也成了整個捻軍中一隻很重要的武力。

平定

清政府在這個地方的控制原本就很薄弱,地方民眾為了自身的安危,往往築成堡壘(圩寨)以自衛。捻亂爆發後,為了躲避政府額外的稅收和官員無度的需索,地方民眾往往願意與同鄉之誼的捻軍合作。叛亂的捻軍得到地方自衛武力的支持,使得清政府一直到同治七年(一八六八)才能徹底將他們平定。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捻亂
英文關鍵字:Nien rebellion
參考資料
張元、李孝悌/著。簡明中國歷史。頁263-265。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