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探究式教學法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探究式教學法


教育Wiki

目錄

探究式教學法

  探究教學法(Inquiry Instructional Strategy)強調要以學生為主體,給予他們充分發表、討論與操作的機會,使其透過類似科學家做研究的經驗,體會與學習到科學知識、科學態度與科學技能。

探究式教學法的意義

(引自楊建民(2009)

  在西元十九世紀之前,大多數的教育學者將科學視為知識體系,並將科學直接灌輸給學生。直到西元十九世紀初杜威認為科學不應只是灌輸給學生大量的知識,卻忽略了學生思考的方法與態度,所以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學生問題解決的過程與方法之學習(謝州恩、吳心楷,2005),亦即兒童在學習上應扮演主動的探究者的角色,而非被動的接受者。

  在探究式教學的實施上,歐用生(1989)認為探究教學的過程沒有絕對固定的方式,應隨著各科教材結構的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思考、探究方法。教師應在教學的過程中,營造一個自然、安適、愉快的環境,先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再經由層層詰問,並鼓勵兒童深入思考,以期能激起兒童內在的興趣,獲得有意義的知識。

  探究式教學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發現及解決問題,是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中心,從開放的學習情境中,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擬定可行的解決方案,獲得結論並驗證之,經由問題解決的過程,讓學生從中學得解決問題的技能(張靜儀,1995;張清濱,2000;劉宏文,2001)。因此探究式教學是以發現問題為起點,再以此問題進行探究,並讓學生經由實際的參與,在探究的過程中學得解決問題的技巧。

  雖然探究式教學法在促進學童對培養批判性思考上有極大的助益,但有些教師沒有自信能勝任探究式教學,甚至認為無法回答學童在探究過程中所提到的問題。而且探究式教學法常需花費較多時間,因而造成教學進度上的延遲,使得大部分教師在授課時仍採講述式教學法而捨棄探究式教學法。

探究教學法的特徵

  1. 學生主動研究自然事物與現象,並藉探索自然的過程獲得科學知識,有效地形成認識自然基礎的科學概念。
  2. 培養探究未知自然的積極態度。
  3. 經由探究活動而學得的知識是「科學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識。

  學生經由探究活動的過程,在腦海中一步步建構自己的概念體系。當越多活動被探究,學生的科學態度積極,科學方法的層次也提升,就會越有信心探討更多的活動。

探究式教學法的優點

  1. 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2. 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3. 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4. 促進和他人溝通的技能

推廣探究式教學的困難點

  1. 教師的認知與經驗不足:教師對實施探究式教學可能會有不正確的認知,因而使老師擔心無法預知結果,或不能控制教室的秩序及教學活動,這都會造成其認為實施探究式教學是冒險的活動。。
  2. 無法輕易地改變教師的授課習慣:可能是因為教師在缺乏自信、害怕改變甚至圖安逸的情況下,而讓教師認為改變是冒險的,以至於保守地維持一貫的教法,不圖改變。
  3. 學生形成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困難: 劉宏文(2001)指出,學生在進行探究活動時所提出的問題,大多源自於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及經驗而對現象產生的迷惑,由於此類問題並不適合成為探究教學的題材,應經由教師的引導與小組討論的歷程,才能逐漸形成適合進行探究的問題。
  4. 學生學習習慣上的限制:學生的學習習慣依舊處於被動,不願意主動思考,或擔心說錯話,因此不愛上台發表意見或參與討論。
  5. 需要花較長的時間實施: 在進行探究式教學活動,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溝通,是形成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致結論的關鍵,而討論溝通的過程需花較長的時間,導致所施教的教材內容常無法涵蓋預定的課程進度。


中英文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探究式教學法

英文關鍵字:Inquiry Instructional Strategy

參考資料

楊建民(2009)。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在國小Scratch程式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

謝州恩、吳心楷(2005)。探究情境中國小學童科學解釋能力成長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

歐用生(1989)。教學方法的新趨勢(上)(中)(下)。教與愛,24-26 期。

張靜儀(1995)。自然科探究教學法。屏師科學教育,第1 期。

張清濱(2000)。探究教學法。台北:師友月刊社

劉宏文(2001)。高中學生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活動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