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政治模式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政治模式


教育Wiki

政治模式(Political systems)

政治模式可說起源於賽蒙的行政決定理論,但以巴瑞基提倡最力,他在「大學的權力與衝突」一書中,提出了大學管理的「政治體系」模式。
該模式將複雜的組織視為政治系統的縮影,具有利益團體的動力和衝突,此乃類似於城市、州和其他政治情況的動力和衝突。因此,該模式對於政治歷程曾作了一連串的假定:
(1)第一個假定:普遍缺乏主動性(inactivity prevails):在團體中,有關政策擬定並不是人人都能作決定的,這種特徵,不僅存於學院裡,而且也存在於較大的社會內。大體而言,社會的決定是由少數菁英團體所作的。
(2)第二個假定:流動性的參與(fluid particpation):不管人們參與決定歷程主動與否,個人並不經常花費太多的時間在決定的問題上面。因此,決定通常是由那些堅持己見的人所作的。
(3)第三個假定:利益團體的存在(fragmented into interest groups):學院和大學像其他社會組織一樣,係以不同的目標和價值存在於利益團體內。
(4)第四個假定:衝突是正常的(conflict is normal):在一個支離破碎的、動力的社會體系內,衝突是一種自然的現象,在學術界不能視為一種衰敗的症狀,衝突在促進健康組織變革中,是一種很重要的因素。
(5)第五個假定:權威是受限制的(authority is limited):在大學裡,科層體制的權威受到政治壓力團體的運作,而遭遇了很大的限制,決定常常是在競爭的團體之間所作的談判、妥協。
(6)第六個假定:外在利益團體是重要的(external interest groups are important):外在利益團體對於政策制定的歷程中具也很大的影響力。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政治模式
英文關鍵字:Political systems
參考資料
吳青山著。學校效能研究,1998年二版,頁174-175,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