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師俗民誌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教師俗民誌


教育Wiki

教師俗民誌

目錄

前言
此方法起源於美國1960年代,創使者為葛芬柯。其理論受到現象學及象徵互動論的影響,研究對象以常識性的方式,主  :要探討人類日常生活的行為,也就是去記錄人如何去理解這個世界的過程,試圖分析人們在現實社會的日常生活。
主要概念為二:強調所有人員均具有反省的功能,也就是擁有批判能力,其二則為指標性的,語言符號在不同情境下有其  :特殊意義,彼此需在特定的文化薰陶區域內才能夠有所互動,達成溝通。(註2)
主要內容

教育俗民誌同為俗民誌的一種研究方式,他們主要以微觀的方式去做研究,其主要的內容包含以下幾點

1. 以日常活動為研究對象,如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與學生進行互動,彼此有何看法,這些看法對於教學的影響,是否  :與教學品質有相關,這些都是為了進一步了解教學活動的本質。
2. 強調老師與學生的主動性,師生日常活動並非完全被安排,他受到環境的影響很大,並且也擁有極大的自主性,因此  :在行為中有大多數的關係是透過互動所產生的。
3. 重視意義的詮釋,日常活動不單單只是例行公事,他對所有教學都有其作用性,研究者必須掌握老師的教學目的,以  :及學生的學習意向。
4. 強調師生之間的對話,語言具有表徵性,所以必須了解其用語的涵義。
5. 用協商的概念來解釋師生之間的行為,因為彼此並非一塵不變的,必須互相磨合與認知。
6. 此方法是一主觀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身對於行為的主觀感受所記錄下來的研究,因此並非客觀的作法,要達到較高  :的精確度,唯有透過同情的了解,以及互為主體性的方式才能真正掌握其意涵。
關鍵字
中文:教室俗民誌
英文:classroom ethnography
參考書目
註1陳奎熹(1999)。教育社會學研究,頁120-124。師大書苑
註2 陳奎熹(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頁27。師大書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