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師自評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教師自評


教育Wiki

教師自評(Teachers' self-assessment):

目錄

定義

教師自評係一種有效的教師評鑑方式,因為唯有教師自己本身,才能對自我的教學表現做最實在且最深刻的了解和反省。教師可針對「教師自評表」二個教學層面和九個教學指標上的表現,進行分析,自我覺察教學上的優、缺點,發現可以成長的空間。如果想藉助另一雙善意的眼睛,則請評鑑者觀察自己的教學行為,進入階段二的教學觀察。

內容說明

如果教師進行自評之後,從自評表上了解自己需要成長之處,如「教師上課的過程中或結束前,未能適時將該節或該段落的教學內容加以摘要,並總結學習要點」,那麼教師也可以直接就這一個檢核重點,逕行與評鑑者進行擬訂專業成長計畫,努力改進自己此一缺點,達到自評的目的。階段二:教學觀察教學觀察分為觀察前會談(步驟二)、教學觀察(步驟三)、學生學習反應(步驟四)、回饋會談與綜合報告表(步驟五)等五個步驟。其中,學生教學反應視受評鑑教師的需求,可做亦可不做,不屬於非要做不可。

步驟二:觀察前會談

觀察者在進行教學觀察之前,為了了解教學者的教學情境脈動,有必要在觀察之前,先和教學者進行一次「觀察前會談」,會談中除了釐清教學日期、年級、單元、教材來源之外,最主要在了解教學者的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學生經驗、教學活動以及教學評量方式。當然,觀察者也可以與教學者討論觀察者的角色、觀察時所使用的評鑑規準、觀察的工具和焦點,以及觀察後的回饋會談時間和地點,「觀察前會談記錄表」。

步驟三:教學觀察

在教學觀察階段,評鑑者首先要準備與熟悉觀察工具,依觀察前會談所選擇的評鑑指標進行教學觀察。進行教學觀察同時,若能輔以錄音、錄影則更有助於教學者更清楚了解自己的教學行為。在回饋會談階段,評鑑者要營造溫暖和諧的會談氣氛,提出觀察事實的紀錄,並以良好的發問技巧以及耐心,引出教學者的意見、感受及推論。在尊重教師專業自主權的前提下,鼓勵教師自行提出改進目標、方法及策略。然後,和受評鑑教師共同協商,就事先選定的評鑑指標,在表現程度上做合理的判斷。

步驟四:學生教學反應

為了解學生的教學反應,必要時可由評鑑者就教師任教班級的學生完成學生學習意見表。此一工具中的每一個評鑑規準都需以更淺顯的文字重新改寫,成為適合中小學生的用語,以便利學生了解和作答。不過此一步驟允許教學者依其需求,選擇是否需要進行。

步驟五:回饋會談與綜合報告表

由評鑑者以客觀的觀察資料提供教師回饋,並將受評鑑教師在自我評鑑、教學觀察以及學生教學反應的結果,轉錄在「綜合報告表」上,然後和受評鑑教師共同協商,依每個事先選定的評鑑指標,在表現程度上做最後的確認。階段三:專業成長計畫

步驟六:擬訂與實施專業成長計畫

以綜合報告表所確認出來的教師成長需求為基礎,由教學者和評鑑者及其他可能合作之專業人員,一起開會討論,完成「專業成長計畫」。這個計畫,不但要求教師進行某些成長活動並鼓勵運用「教學專業資源檔」中所列舉的資料,最後確認每一個共同合作者,在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所應負的責任,及每一項成長活動完成之日期。「專業成長計畫」表上所列每一位共同合作者,必須確實執行成長計畫中所指定之任務,包括教師在職教育活動,協助教學者努力改進教學。在完成「專業成長計畫」之後,教學者和評鑑者及共同合作者一起開會檢討執行成果。這個步驟一方面肯定教學者所獲得的成就,另一方面也為下一個新的評鑑循環做準備。

參考書目

張德銳著/教學專業發展評鑑系統,頁9-12。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 教師自評

英文關鍵字: Teachers' self-assessment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