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育微觀政治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教育微觀政治


教育Wiki

教育微觀政治
林天祐(2004)界定教育微觀政治的意義為:「教育組織中決定權、決定過程與執行決定的現象探討。包括組織情境、權力結構、權力運作過程、權力運作結果」。林曜聖在綜合Hoyle(1986) ;Ball(1987); Lindle(1994)的觀點後,將學校微觀政治界定為:「在學校運作的過程中,與學校事務相關的個人或團體,運用權力與衝突等政治的行為,來處理學校中的人際關係與行政事務,藉以達成其個人或團體的既定目的、維持其既有利益或取得其欲得之利益」(林曜聖,2003)。
從林天祐和林曜聖對教育(學校)微觀政治的界定中可以發現微觀政治所關注的層面:林天祐的界定比較傾向於教育組織對於權力的運作層面,林曜聖的界定則集中在面對權力運作之組成份子透過某些手段來捍衛或取得所欲利益的層面。由此觀之,學校行政體系的對立現象,在日常互動層面,從微觀政治的角度加以分析,將集中在權力運作與利益兩個層面,組成份子大多採取策略行動或系統扭曲的溝通方式透過權力運作與產生衝突來捍衛自身的利益,而這通常呈現在共識的無法達成或論題的擱置兩個結果。
依陳幸仁(2008)的觀點,微觀政治學涉及學校教育的各層級,包含國家層級和地方學區層級,其中成員和利益團體在互動過程中,有關於權力、影響、控制、衝突、合作、策略、交換、協商、價值和意識型態等政治行為。
參考文獻
  1. 林天祐主編(2004)。教育政治學。台北:心理。
  2. 林曜聖(2003)。權力運作與衝突處理中的學校政治行為─校園微觀政治之概念、分析架構與方法。學校行政雙月刊,25,64-76。
  3. 陳幸仁(2008)。家長參與校務決策之微觀政治分析。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1, 91-114。
關鍵字
  • 中文關鍵字:微觀政治
  • 英文關鍵字:micropolitics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