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育活動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教育活動


教育Wiki

教育活動(Education activity)

教育(Education )指的是一種活動、一種歷程,或是這種活動與歷程所導致的結果,因此,教育活動、教學行為或班級經營的結果,如果未能導致受教者行為的持久改變或經驗的有效重組─不管是知能的增進、品格的陶冶、習性的養成─就不能稱為教育。

因此,人生自有教育活動以來,不管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之改造」的生長說;或強調「教育即激發個人潛能生長與表現」的自我實現說;抑或主張「教育系造成學習者由外而內的改變,以符合社會需求」的社會化說而言,均深具目的性、基礎性、深遠性、隱藏性、不確定性、延緩性與催化性,茲分析如下:

一、目的性
教育學究竟是一門科學或哲學,雖難謂已有定論,但當教育學落實到其實際運作─教育活動中的教學行為時,便具有明顯的目的性,我們各級學校,特別是中小學,其具體目標便明載於課程標準上,因此,教育的目的性以昭然若揭。
二、基礎性
國民教育是國家規定其國民在法定年齡內應受之基本教育,也是一種義務教育,傳播國民道德、知識、技能上最起碼的基礎教育。因此,國民教育活動,就個人教育或國民教育而言,均有基礎性。
三、深遠性
國民教育具有獨特的功能,其既為國民養成的基本教育,直接在培養社會經建的基礎人力,間接在提供社會高層人力的基本教育,其重要一性如「礎之不固,何以建高樓」,因此,國民教育對國家或個人具深遠的影響性。
四、隱藏性
教師個人在教育活動中,就教育功能之發揮、教育績效之彰顯而言,常居於幕後之地位。
五、不確定性
一如隱藏性,教育的具體產出─畢業生的綜合成就,是整個教育活動歷程中所有人、事、物、活動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即難釐清是某個階段、某某老師教導的結果,因此,對個別教師而言,實具有不確定性。
六、延緩性
國民教育既係基礎教育,由於人類的成熟需時較長,教育養成期間亦常,教育成果的產生更是逐步漸進的,因此,教育績效的顯現,便具有相當的延緩性。
七、催化性
主導教育活動的教師,代表成人的社會,以昨日之所學,教給今日的學生,讓他們用之於明日的社會,在變遷步幅愈大、速度愈快的社會,學用間的差距很大,因此,教育自必須發揮催化的功能,激發學生主動運用所學,創新運用在不同的時空中。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教育活動
英文關鍵字:Education activity
參考資料
吳清山、李錫津等人著。班級經營,2002年初版,頁40-41,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