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外在目的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教育的外在目的
教育Wiki
教育的外在目的
目錄 |
前言
理想主義的形上學,在本體論或存在的理論上,偏重世界之恆久以及不變的特性上,而認為世界上的事物以及那些所謂存在的表象,則是經常變化無常的,此派的目的論,我們稱之為教育的外在目的。(註1)
定義
在教育之理論上,此理論與內在理論是持一相反的概念,因此與內在理論相反之思維,便是外在目的之理論。理想主義的形上學,認為人類與萬物的關係是外在的,而我們現在所現存的社會乃是獨立於我們個人認知之外的,世界上有許多物理事實與社會的習俗等等,我們將他稱之為人們生存之生命的原始所在處,也就是說該納入課本,或是教學活動中的目的,乃是那些我們已經發現而且既存的真理,並且讓他們所學之內容具有價值以及知識的正確性,如此才能在教育與學習的過程中,達到指導的歷程。(註2)
外在目的之產生
內在目的與外在目的由於理論以及觀點上得不同,因此互相衝突,對立,互相攻擊,互不相讓,外在目的所持之觀點大致如下。
- 1.由各學派訂定者:如個人主義,人文主義等等的注意類別,往往會造就出不同的教育目的。
- 2.由國家政府及野心政客所揭示者:如斯巴達當年的軍事教育,將所有人都定位成軍事人員因此教育目的也朝軍事為主要發展,抑或是如同現今的北韓,領導者掌握了一切資源,並且投過教育控制人民的思維。
- 3.由教育學者個人所提出者:如斯賓賽,柏拉圖等人所提出的教育思維,也可能成為外在教育目的之產生,也就是有個定向的目的。
關鍵字
- 中文:教育的外在目的
- 英文: extrinsic aims
參考書目
- 註1 高廣孚。教育哲學,頁97-100。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 註2 詹棟樑。現在教育哲學,頁464-466。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