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育領導之架構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教育領導之架構


教育Wiki

教育領導之架構(Structure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目錄

定義

探究領導定義的另一種方法,也可從其基本架構中一窺端倪。此因領導行為發生於組織之中,因此探討領導行為,最好先瞭解組織的特性與架構。針對於此,Bolman and Deal(1984, 1991)即提出四種組織架構,希望藉此參照分析領導者的行為。四種架構又稱為多元架構(multiple frames)或是決定架構(decision frames),其中包括結構性架構(structure frame)、人力資源架構(human resource frame)、政治架構( politics frame)、與象徵架構(symbolic frame)。兩人主張成功的領導者能夠同時運用四種組織架構,將各架構整合成一種多面向的領導,可稱之為多元領導型態(multi-levels leadership styles)。然而實務上,雖然四個架構之重要性不分軒輊,但僅有少數領導者會同時採用超過二個以上的架構(Bolman & Deal, 1991)。茲將四個架構分述如下:

內容說明
(一)結構性架構

此架構著重組織的正式結構,其中包括組織目標、決策、與產出。偏重結構性架構的領導者,以絕對理性做決策,善用由上而下的科層體制,透過協調與控制,力圖達成組織目標與產生理想效能。換言之,結構性架構以績效為導向,重視領導者的職位權威、專業知識、與準確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領導者以英雄自居。結構性架構可以促使領導者透過事前分析,對組織結構、策略、與環境的關係加以檢視,再經評估與再造組織的歷程,創建更高績效而達成組織的目標。然而,偏重結構性架構之領導者,常趨向於Max Weber (韋伯)所主張之官僚領導模式。多半利用施予賞罰利益交換之手段,試圖控制部屬的行為,以致使成員對組織產生疏離感。

(二)人力資源架構

此架構著重組織成員的基本需求,強調其工作動機的激發,重視個人需求、與成員之間的相互溝通協調。偏重人力資源架構的領導者,重視營造工作環境中參與合作的氣氛,希望讓成員藉由對工作所產生的滿足感,進而努力達成組織目標。因此,偏重人力資源架構的領導者多半以參與的、民主的、協同的方式,關心成員的需求,以激發其成就動機與創造力,進而提升自我。由於溝通管道暢通與成員參與決策制訂,整體組織士氣與生產力自會增進。一般而言,偏重人力資源架構的領導,多半偏向於管理之同僚模式,領導者扮演催化者的角色。其任務乃在藉由支持與授權的歷程中,與成員拉近距離,進而激發其創造力與工作滿意度。

(三)政治架構

此架構著重組織之權力與競爭,力求透過協商與利益交換,進而達成組織的目標。此因組織係由多個不同利益團體所組成,往往形成風雲開闔之勢。由於系統過於複雜,以致難以單一組織結構加以規範。加上資源有限競爭者眾,必須仰賴協商、談判、折衝等手段予以處理。偏重政治架構的領導者,強調衝突與競爭,瞭解權力與資源來自於競爭的殘酷事實。其乃極端之務實派,清楚知道所能得到的資源,力圖建立人際關係網絡,並謹慎衡量自身影響力,以適時使用權力。此類領導者利用掌握資源之權力與對衝突的適當管理,強調行動之可行性與風險性,進而引導成員達成組織目標。換言之,偏重政治架構的領導者多半扮演協商者之角色。其會適時利用仲裁、協商、妥協之手段,設法形成各利益團體之共識,以共同解決問題。

(四)象徵架構

此架構著重組織文化的意義與價值,強調發展組織願景,進而建構成員之共同信仰與價值觀。偏重象徵架構的領導者利用組織既有之文化與價值觀,透過詮釋性的儀式與典禮,來賦予組織象徵與符號的意義。當個人成員服膺此種文化時,組織之各種象徵即形成個人意義而深入人心。換言之,個體在組織中之付出已不僅是工作而已,尚有更深層之意義(如對有教無類理念之堅持)。如此可以激發組織成員產生認同的文化與信念,共同為組織目標之達成而努力。有趣的是,偏重象徵架構的領導者有時扮演宗教先知或是詩人的角色,運用描述、詮釋、隱喻、乃至引申各種組織象徵之方法,以協助成員建構組織文化與論述願景。基本上,偏重象徵架構的領導者往往扮演建構者與觸媒者的角色。與其關係極為密切的領導理論包括象徵領導、轉型領導、道德領導、與文化領導,皆將焦點置於領導者詮釋象徵物能力、和成員共塑組織願景、提升道德與向心力,及創建正面積極組織文化之上。理論上,組織多元架構模式係針對一般組織所發展,但也可適用於教育組織(如學校)。事實上,Bolman and Deal(1992)也曾為文將其理念應用於教育領域。學校是社會組織的一部分,有其組織特質。同時,學校組織基於成員、所處環境、採用策略之不同,型態上有極大差異。Bolman and Deal所提出之多元架構模式,可幫助學校領導人藉著分析結構、人力資源、政治、與象徵四種架構,瞭解與預測組織需求,據以統整出適合特定學校的行政模式。換言之,學校領導人可選擇特定架構,或是整合兩種以上架構,進而運用於實務運作中。成功的領導者多能融合多種架構先知己知彼,再進一步瞭解學校變革的趨勢,以面對未來嚴峻的挑戰。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教育領導之架構

英文關鍵字:Structure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參考資料

秦夢群/著。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頁4-7。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