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育領導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教育領導


教育Wiki

教育領導(Educational Leadership)

目錄

定義

現代管理學發軔於20世紀之初,歷來學者對於「領導」一詞之定義雖是汗牛充棟,但卻呈現眾說紛紜的現象。由於學派與走向不同,各家定義領導的重點即有所差異。例如Stogdill(1948)即將領導定義為是「完成目標而影響群體活動的能力」。其中標舉組織目標的達成,頗具古典行政理論強調效能之色彩。此外,將領導視為是「能力」,也有特質領導理論之影子。Hersey and Blanchard(1977)則將領導視為是「組織之管理者衡酌各種情境因素如資訊差距、權力差距、與部屬成熟度後,所採取之行為方式」,相較之下,權變之主張呼之欲出。及至1990年代新興領導理論出現,學者Bass and Avolio(1990)則將領導定義為「領導者與成員共同建構組織具有方向意義的目標,並激發部屬意願以達成目標的過」。其中即將與部屬合作之精神加以凸顯,主張領導過程不再由領導者獨霸。

內容說明

由於各家對領導定義之多元歧異,領導學學者如Yukl(2009)甚而主張領導並無所謂正確之定義,其往往隨著主觀與情境有所變動。由於定義之模糊,往往造成雞同鴨講之窘境(Rost, 1991)。雖然如此, Yukl(2009)在檢驗各家說法後,仍提出領導是個人特質、領導行為、互動方式、角色關係、與組織目標之整合行為。此主張將領導之範圍加以明顯擴大。另一個造成定義困難的原因,乃在領導行為牽涉到各種人、事、地、物的變項,本身即極具複雜性。基本上,領導本身必定有其欲達之目標。無論其是由領導者單獨設定或是與部屬共同建立,領導之所以有意義,戮力達成目標絕不可少。此外,組織乃一社會系統(socialsystem),領導者與組織成員及外部團體之相互作用勢不可免,交會歷程中所產生之政治權利操弄斑斑可見。其手段如溝通、商議、協調等,均呈現不同程度之領導影響力。即使領導者表面上聲稱放棄決策權力,但事實上仍屬一種改變他人行為的權力關係操弄。即以謙卑服務為特色的僕人領導為例,領導者謙沖為懷,放低身段,但其作為卻感動追隨者願意共成願景與達成組織目標,無異也是另一種影響力的展現。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教育領導

英文關鍵字:Educational Leadership

參考資料

秦夢群/著。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頁3-4。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