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日本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之研究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日本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之研究


教育Wiki

日本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之研究

日本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現況

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師資培育採取「大學教師養成」及「開放制教師養成」原則,至今不變。教師的培育包括養成教育階段(教職預備教育)採用(甄試)階段與研習(新任,現職)等階段,每個階段都其意義與功能。

而「大學教師養成」就是所謂直接養成方式,是指教師培育方式採取設置以教師養成為目的之教育大學或教育學院,在此大學或學院畢業的學生基本上全部都必須取得教師資格,才可畢業。1980年代後期教師需求飽和,教育大學的學生可以選擇「零免許課程」(不必修教師資格所需學分和參加教育實習)的畢業方式,1987年以後陸續成立,稱為「新課程」的教育學程。2004年當時,除了上越、兵庫、鳴門等新構想的教育大學與群馬大學以外,其餘四十三所的教育大學或璇院均設有「零免許課程」。

另外所謂的間接養成方式,就是一般所謂開放式的教師培育方式。即是將各種取得教師資格所需的條件(學分)公布,任何高等教育機構,只要有足夠的師資,開設足夠的教師資格學分供學生選擇而學生依自己的意願取得所需的學分之後,經由地方的教育委員會認定以取得教師資格。因為「零免許課程」的成立,使得教育學院校有更大的運作空間,開發新的課程。1998~2001年之間,教師養成的總名額從一萬五千人削減至一萬人,2004年為止已有六個師資培育大學,不設置國小或中學的師資培育課程。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師資培育制度、日本教師、零免許課程

英文關鍵字: school-centred initial teacher training、Japanese teachers、Zero-Free license courses

參考資料

楊深坑、王秋絨、李奉儒主編。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比較研究,2008年1月,頁176-177,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