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早期介入-活動本位介入法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早期介入-活動本位介入法


教育Wiki

活動本位介入法在近年來受到了早期療育界的重視,也被認為是對身心障礙者、發展遲緩或者是高危險群幼兒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這樣的介入法,在英、美的學前融合教育當中逐漸被廣為應用。註3因此將早期介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作為身心障礙幼兒教育之一,可以使身心障礙的學齡前兒童透過適當的教育與醫療介入,減輕或改善其障礙程度,進而增進其適應能力和學習準備度,降低入學後可能遇到的困難,激發其潛能。活動本位介入法乃強調利用兒童與社會及物理環境的日常互動來發展功能性技巧的介入法,以下將進一步的介紹活動本位介入法。註1

一、定義

是一種由兒童主導處理的方法,在例行性、計畫的或兒童引導的活動中介入兒童個別目標,透過邏輯的運用發生中的前提事件和行為後果,來發展功能性和生產性的能力。主要是採用一種客觀、可評量的方式,利用會發生在主要照顧者與幼兒的互動事件來進行教學。Bricker和Cripe(1997)表示此種教學方法乃是「由幼兒主導,是在例行、已設計好的活動中,融入幼兒個別的長期或短期目標,並且利用合乎邏輯的行為因果,來引發功能性和生產性的技能」。

二、活動本位介入的特徵

(一)在單一活動中討論不同範圍的多層目標,如動作、溝通、社會、認知、自理。可以運用清洗洋娃娃的親子活動來提高溝通(如我需要肥皂),社會能力(如輪流用毛巾),自理(如洗手),動作(如取得和抓住)與問題解決(如發現毛巾、擦乾嬰兒)。註1(二)增強參與有趣活動的兒童,使活動本身提供兒童充足的經驗,以人為增強物的使用。若介入人員都能學習此種方法而且因其變通性而能廣泛用於輕、中或重度障礙幼兒上,相信能夠改變現有的服務成效。註1

參考書目

註1:張世慧,早期介入活動本位介入法,國小特殊教育。21.民85,頁10-17。註2:屏師國教所研究會主編,《教育名詞彙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2五版),頁7。註3:Block, M., & Davis, T. (1996). An activity-based approach to physical education forpreschool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3, 230-246.註4:Bricker, D., & Cripe, J.J.W. (1997). An activity-based approach to early intervention. USA:Paul H. Brookes.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