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會心團體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會心團體


教育Wiki

會心團體(Encounter Group)

目錄

意義

會心團體是由很多社會學家與心理學家的努力,尤其是完形學派及Rogers最有貢獻,主要重點在於團體中成員的成長。Rogers認為,會心團體的基本原理在於密集的團體聚會中,創造安全的團體氣氛,使成員放下防衛與不安,坦誠表達自己內在的感受,了解自己與別人,改變個人態度與行為,並學習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註1)

目標

朱秉欣(1975)認為,會心團體是藉由團體成員間的交互反應,而促成個體成長發展,便利成員間的溝通,改善成員之間的關係。Eddy和Lubin(1971)也認為,會心團體強調擴充成員的知覺,探索內心與人際關係,解除內在的壓抑,達到個人的成長。

過程
Rogers(1970)依會心團體心理轉變可能的序階,劃分成15個階段,這些階段能使領導者了解成員的心理與行為表現,作為帶領團體指標。
1. 蘑菇:團體剛開始時,領導者讓成員有相當大的自由,成員不必為團體的發展方向負責。
2. 不願意探索自我和表達自我:在這個階段,成員不希望再公眾面前談論自己真實的經驗與內心感受,卻渴望別人能打破沉默,但有不希望有人控制團體。
3. 描述過去的感受:雖然成員信任感仍在衝突中,但是慢慢開始表達自己感受,由其過往事的感受。
4. 表達消極感受:可能因為其他成員的表現、或是領導者的引導,引發成員間的不滿。
5. 表達及探查個人切身的問題:成員以能感受到團體的接納與包容。
6. 在團體中表達直接的人際感受:在此階段,成員彼此表現開放經驗,而此經驗能增進團體信任的氣氛。
7. 在團體中發展助人的能力:在此階段,每為成員皆能表現一種助人的、催化的、治療的方式來處理別人的痛苦和困擾。
8. 自我接納即開始轉變:由於團體的接納,成員開始能培養自我的接納,同時對他人表現真摯感情,促成自我的改變。
9. 揭開假面具:每為成員開始卸下面具,不再企圖自我防衛或隱臟自己。
10. 接受回饋:成員在團體表達及互動中,或的許多有關自己行為的訊息或資料,這些訊息、資料有助於自我了解。
11. 對質:由於回饋過於溫和,而無法真確表現感受,因此對質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善用對質,能促進成員彼此真正的了解,同時也能幫助自我接納。
12. 團體活動外的助人關係:在團體外也能發展相互輔助的關係。
13. 基本會心:成員彼此之間具有高度的同理心和親密感,這種極親密的關係也是人類基本會心和我-汝的關係。
14. 積極感情和親密的表達:此時成員能自由表達自己的感情,同時接納彼此的關係。
15. 同體中的行為改變:在最後階段,成員的行為產生改變,變得能更了解、接納、尊重自己,此外,人際關係感善了,個人困擾也解決了。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會心團體
英文關鍵字:Encounter Group
參考資料

1. 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2010,二版)。團體輔導 (頁245~248)。臺北市:心理出版。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