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教師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有效教師
詞條名稱:有效教師
教育Wiki
有效教師(effective teacher)
- 即從某些教師的具體行為對學生認知及情意態度等行為的影響上來判斷。對於老師的研究轉為研究其對學生的影響,例如研究教師和學生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即成為七○年代以來教學心理研究的新領域,探討的主題如教師的教學型態對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對學科的態度改善、學習技能的增進等是否有影響。
- 根據美國教育心理學者波立(Borich, 19880)的歸納,共有五項教師行為可以作為研判有效教師的依據。這些教師行為包括:
- (1)教學的明確性(clarity):指教學有系統、循序漸進、符合邏輯性、講述內容和目標清楚明確。
- (2)教學的多樣性(variety):即教學活動、方法和內容富變化、多彩多姿。
- (3)教學的任務取向(task-orientation):即教師的教學努力認真,關心並幫助學生的學習目標的達成。
- (4)投入教學的程度(engagemen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包括教師準備教學及實際用於教學的時間,以及使學生真正進行學習活動的程度。
- (5)中等至高度的學習成功比例(success rate):指教師若投入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教學程度,即學生大致可瞭解學習內容而獲得滿意成果。
- 波立認為,上述五類教師的行為是促使有效教學或教學有成效(teaching effectiveness)的最關鍵因素。但他同時指出教學活動極為複雜,要明確分辨上述五類行為並不容易。他歸結出有效教師的界定沒有單一的標準,必須多重的定義(multiple definition)。即應視學生的年級或年齡,任教學科、任教環境,甚至學生社經地位等因素分別加以界定和判斷教師的教學成效。
關鍵字
- 中文關鍵字:有效教師
- 英文關鍵字:effective teacher
參考資料
- 林寶山著。教學論,1991年初版,頁19-20,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