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本我_自我_超自我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本我_自我_超自我


教育Wiki

在每一個有關人格的理論中,人格結構是主要的一部份。佛洛依德在1923年提出一個以本我(id)、自我(ego)、超(自)我(superego)三者組成的人格結構,來闡述人格三方面的作用。

本我

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的部分,出生那天就存在了。本我的基本需求為生之本能,所有的生命個體,都會盡力保全自己的生命,並延續種族的生命,佛洛依德稱其為生之本能,也就是個體所有正面的、有建設性的行為,都是以此為基礎的。後來佛洛依德發現生之本能無法解釋人類社會中黑暗的一面,因此便提出了死之本能來解釋人性的黑暗面,這是促使攻擊與破壞等原始性衝動的內在力量。以求生的觀點來看,生物性需求的滿足,就是在解除生理上的緊張;當完全處於不緊張的情況下時,也就是無生命的狀態了。因此佛洛依德假設人們在潛意識中希望要回到那無緊張、無生命的狀態,那也就是死之本能的由來。

本我的活動是依據「唯樂原則」,也就是說它所要求的是當下的、完全的滿足,無法忍受挫折和抑制,是完全不考慮現實狀況的。

自我

自我則是個體出生之後,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分化而生的。自我接觸了外在的現實世界,它是人格的執行者,負責扮演統籌、控制與調整的角色,在本能與周遭環境間做出協調。因此,自我是人格中有組織、有理性的部分,是依照「現實原則」而行的,它可以依據當時的現實情況,將本能要求的滿足延緩,待適合的時機再運用合理的方式取得滿足。

=超(自)我超我是人格結構中居於最高階的管制地位,它是個體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後而逐漸形成的。它是依據「完美原則」而行,代表傳統價值和道德觀念,也是人格中的仲裁者,個人的道德戒律與是非善惡的判斷標準皆由此裁定,代表理想而非現實。

參考資料

柯瑞(2001)。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六版)。(鄭玄藏等合譯)。台北市:雙葉。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臺灣東華。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