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柏拉圖三分說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柏拉圖三分說


教育Wiki

目錄

前言

心性及社會組織的三分說:柏拉圖的思想,建立在他的心理學中心性三分說的基礎上。他認為心性有分上中下三個層次,屬於下層的是慾望,此層部分與人身之肚子(腹部)相同,餓了想吃,渴了想喝。較上層的第二部分是意性的部分,類似人身之胸部,是情得發動所,最上層的部分則是理性部分,猶如人身之頭部,是睿智、思考、判斷的所在。

定義

這三部分顯示出來的具體行為,在慾望上就是進行各種欲求,在情性上就出現各種意志的行為,而在理性上就是推理行動,這三種心性都各自朝向的目標,欲求應該以節制為其德,意志乃以勇敢之得為效標,至於推理則是以智慧為宗旨,三者各發揮其所應發揮之功能,如此才屬完美無缺,不過顯然在價值層次上,三者有高下之分,其中欲性最低,應該接受最高理性層次的節制,屬於中層的意欲居次,但好比車夫之駕馬一般,不可讓馬支用任由奔馳,而位於上層的理性是最高主宰,頭部又是圓的,代表圓滿。柏氏又以礦物質之多寡來形容人,他說人的頭腦是金子做得,最少也最珍貴,再者就是身體為銀做得,做後則是腹部,乃是用鐵所做,最多卻也最廉價,量多質差。

結論

相應於上述的心性三分說,柏拉圖也將社會組織成員分成三類。充滿欲性的人民應該從事農工商等生產技藝的職業,胸懷意晴者,負有保家衛國之重責,軍官或士兵就是最適合他們心性的選擇。

關鍵字
中文:柏拉圖三分說
英文: Mind-thirds say
參考書目
林玉体(2011)。西洋教育思想史,頁45。三民書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