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柏楊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柏楊


教育Wiki

目錄

生平

柏楊(1920/11/1~2008/4/29),原名郭定生、郭立邦,後來改名為郭衣洞,筆名鄧克保。

於1949年來台,曾經擔任成功大學副教授、臺灣藝術專科學校教授、《自立晚報》副總編輯、人權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國際特赦組織中華國總會會長、總統府國策顧問等。

因他不願向權勢屈服、寫作尖銳的批判筆觸而不見容於當權者,在1969年,曾經以「共產黨間諜」、「打擊國家領導中心」罪名被捕、坐牢近十年。

近年來,積極參與國際特赦組織,為人權而奔走,促成綠島人權紀念碑的建立。

2006年,柏楊同意將其部份文獻、文物捐贈中國現代文學館。

因其為國立臺南大學首位榮譽博士,臺南大學於2007年建立柏楊文物館。


觀點

創作文類包括論述、詩、散文、小說、傳記、報導文學及兒童文學。

50年代,以小說方式,表達心中之悲憤情懷、呈顯時代離亂;於1961年,以筆名--鄧克保寫作《異域》,引起極大關注及迴響。

60年代,柏楊以雜文方式、尖銳筆觸指出--中國的醬缸文化,並在美國發表演說。其小說與雜文在暗諷之中,揭露中國文化之病態、臺灣社會黑暗面,也隱含悲天憫人的情操於其中。

柏楊說:「選擇雜文這一文學形式,是因為現代時空觀念,對速度的要求很高,而在文學領域中,雜文是最能符合這個要求。它距離近,面對面,接觸快,直接了當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983年,始致力於《資治通鑑》白話翻譯和評論的工作,經過十年才完成。


著作

小說代表作:50年代--《蝗蟲東南飛》、《周彼得的故事》(天涯故事);60年代--《異域》、《曠野》、《莎羅冷》等

雜文:倚夢閒話系列、西窗隨筆系列等

歷史:柏楊版資治通鑑

自傳:《柏楊回憶錄》


評價

柏楊妻--張香華認為其雜文比小說好,但《中國人史綱》和《柏楊版通鑒記事》為佳作具開創性,使用文體與雜文完全不同。

物理學家孫觀漢(柏楊好友):「每個人差不多都知道自己可自豪的一面,但是柏楊使我了解我醜陋的一面,而最使我驚奇而傷心的是這種可怕的醜陋,竟不是我一人所獨佔,而是十億同胞所共有的。」

作家聶華苓曾評柏楊之小說及雜文有共同點:「在冷嘲熱諷之中,蘊藏著深厚的『愛』和『情』。」



責任編輯 魏曼伊 109601002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