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桑代克的效果律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桑代克的效果律


教育Wiki

桑代克的效果律

目錄

前言
1930年代以前的效果律,指出刺激和反應之間聯結的加強或減弱,受到反應結果的影響。例如,若反應伴隨滿意狀態,
聯結的強度會增進。如反應伴隨煩惱狀態,聯結的強度會減弱。以現代的術語來說,刺激引起的反應,受到獎賞,刺激-
反應間的聯結得到了增強。若由另一個角度觀之,刺激引起的反應,會得到懲罰,刺激-反應間的聯結會被減弱。
與傳統的比較
效果律與傳統的聯結論,形成歷史性的隔離,後者主張聯結強度的因素在於發生的頻次(頻律)或僅限於接近性(近
律)。雖然桑代克同時接納頻律和近律的觀點,他認為情境和反應之間的聯結強度,反應的結果是一項重要的決定因素。
以前的哲學家如霍布斯與邊沁,提示了在形成聯結方面,行為的影響是重要的。在此,我們見到桑代克關注在協助有機體
適應環境方面行為所展現效能,這種關注與所有的功能論者的觀點大致一致。
結論
桑代克的效果律所依據的幾個基礎受到抨擊。評論家指出,他論點是循環的:如果反應的機率提高了,便可說對事件感到
滿意的狀態。如果下降便指沒有呈現令人滿意的狀態。一般相信,此種情境不適用考驗理論,與其以同樣的事件(增加或
減少反應的機率)來測出學習與對事件 滿意的狀態二者。稍後,桑代克的支持者以為這個評論無效,因為某些事情一旦
成為令人滿意的事物,便可用它的情境改變行為。亦即,滿意的事物具有「轉換情境」的特質,所以循環性的觀點可以保
存效果律。
關鍵字
中文: 桑代克的效果律
英文: Law of Effect
參考書目
註1王文科(1989)。學習心理學,頁77-78。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